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题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

1、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 . “公车上书” B . 《万国公报》创办 C . 强学会的成立 D . 光绪帝发布变法令
2、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


A . 公车上书 B . 强学会成立 C . 《万国公报》创办 D . 保国会成立
3、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


A . 《中外纪闻》 B . 《万国公报》 C . 《国闻报》 D . 《大公报》
4、1895年“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     )


A .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B . 鼓励私人办企业 C . 全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 . 与外商企业竞争
5、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6、“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起人是:(     )


A . 谭嗣同、刘光第 B . 康有为、梁启超 C . 康有为、康广仁 D . 梁启超、谭嗣同
7、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     )


A . 强学会 B . 兴中会 C . 中国同盟会 D . 中国国民党
8、下列对“公车上书”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 B .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议 C . 他们联合各省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D . 由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阻挠,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9、甲午战争后,面对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A . 发动了虎门销烟 B . 掀起了洋务运动 C . 进行了黄海海战 D . 发起了维新变法
10、“公车上书”的中心内容是(     )


A . 要求清政府积极抗日 B . 要求清政府严禁鸦片 C . 要求清政府收复新疆 D .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11、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顽固派实力强大 B . 人民的支持 C . 光绪帝没有实权 D .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12、戊戌变法时,慷慨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人物是(     )


A . 康有为 B . 梁启超 C . 谭嗣同 D . 翁同和
1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


A . 学习西方的技术 B . 学习西方的学校教育 C . 学习西方的制度 D .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4、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是(    )


A . 《万国公报》 B . 《时务报》 C . 《中外纪闻》 D . 《国闻报》
15、近代化就是经济上实行工业化,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 .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 . 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 .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 .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16、戊戌变法具有进步意义,主要是因为维新派(    )


A . 把救亡图存作为变法的首要目标 B . 提出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C . 提倡新学,猛烈抨击封建的思想文化 D . 以日、俄为师,推行戊戌新政
17、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18、“百日维新”的内容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是(     )


A .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B . 开办京师大学堂 C . 废除旗人寄生的特权 D .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19、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 .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 .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20、引起1895年“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改编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写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历史事件。
(2)洋务派在福州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什么?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根据材料而,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沙时务学堂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以下为时务学堂的师生问答实录:

材料一(学生)周宏业问:

读《滕文公篇》,似滕文公亦能用孟子之言矣。然其弱削如故也。岂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乃如此耶?想孟子行教之人,断不言行不顾若此。请问其故安在?

(学生)蔡艮寅(锷)问:

孔子大一统所以泯杀机也。今之贤士大夫欲督其督、郡其郡、邑其邑,无乃与夫子大相刺谬(违背)乎?

(学生)杨树谷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材料二教习(老师)梁(启超)批:

问得很好。然滕文当时实未尽行孟子之言。凡任一人,举一事,必尽其所长,乃可责其成效。若仅行其一二端,则有时反以生弊而已。今日中国之行西法是也。行之无条理、无片段,而反咎西法之寡效,可乎?观毕战问井田,以后更无下文,则滕当时必未尽行孟子之言明矣。行孟子言者谁乎?今日欧美诸国是也。美国远在西半球,而欧洲之民襁负归之;瑞士弹丸黑子之国,而西国凡有大政事,皆会议于此焉。所谓为政于天下者非耶?

(1)根据材料一,当时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疑问?依据材料二,梁启超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提出哪些主要观点?
(2)时务学堂在当时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科举会试的1300多名来自各省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讲这番话的?
(3)从以上历史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5、林则徐领导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错误:      

改正: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