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名句名篇默写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默写(共35小题)
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在西北行走,你渴望欣赏王维诗中“大漠孤烟直,① ”的奇异风光;穿行三峡,你不觉吟诵起郦道元“素湍绿潭,② ”的名句;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歌咏的“③ ,江入大荒流”的壮美景色:登临泰山,你更能体会青年杜甫“④ ,⑤ ”的万丈豪情;远眺沧海,你会由衷赞叹曹操笔下“⑥ ,若出其中;⑦ ,若出其里”的宏阔境界。
读古典诗词,会发现中国诗人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夕阳,“夕阳西下,① ”;尽是黄昏,“已是黄昏独自愁,② ”;尽是落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③ ”;尽是斜阳,“④ ,寒林空见日斜时”……阳光无所不在,无地不照,反而只有离去时最后的照影,才能勾起诗人的灵感。崔颢登楼远眺,不觉已是黄昏,凄迷之景惹动满怀心绪,不禁发出了“⑤ ?⑥ ”的感慨
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识字,小海伦总是把“杯”与“水”混为一谈。莎莉文老师让水在小海伦的手上流过,又在她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突然间,小海伦恍然大悟,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手上流过的这种奇妙的东西。
(2)古诗文名句填空。
时空浩渺,亘古永恒。天地万物,往来不息。天地以日月星辰为笔,以山川河流为墨,时时给人类以启迪。“青林翠竹, ”是她在说,有些特质,不能丢弃;“ ,江春入旧年”是她在说,时序更替,不可逆转;“莫言下岭便无难, ”是她在提醒,身处顺境,亦要谨慎:“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她在指引,陷入困境,不要放弃;“ , ”(龚自珍《己亥杂诗》)是她在说,贡献自己,不要保留;“ , ”(周敦颐《爱莲说》)是她在叮嘱,世间纷杂,坚守自我;“ , ”(刘桢《赠从弟》)是她在说,万物有节,时穷乃现。
小舟:“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我想围绕“红船精神”再做几块展板,探寻其精神之源。
你:好主意。“红船精神”中的“首创精神”在“女娲补天”“ ”等神话故事中就有体现。
小嘉: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表达坚定理想、坚守气节的语句,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你:嗯嗯,《论语》中还有类似的句子:“ , 。我们学过的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陆游《卜算子·咏梅》中“ , ”等诗句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小舟:你的文学涵养真不错。你还能帮我找一些体现奉献精神的诗句吗?
你:这样的句子很多,比如“ , ”。
桥名 |
出处 |
诗文 |
日暮桥 |
崔颢《黄鹤楼》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
云中桥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何日遣冯唐? |
长风桥 |
李白《行路难(其一)》 |
, 。 |
致远桥 |
诸葛亮《诫子书》 |
, 。 |
广厦桥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 |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道之行也》中的“ , ”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①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 。 (李白《行路难》)
③ ,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 (诸葛亮《出师表》)
⑤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⑥汉文有道恩犹薄,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送别诗 |
诗句 |
批注 |
出处 |
① , 。 |
真挚友情,跨越千山万水。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马且嘶鸣,人何以堪? |
李白《送友人》 |
|
② , 。 |
只见马行迹,不见归京人。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爸爸提醒我:非淡泊无以明志, , 我更喜欢谭嗣同的诗: ,山入潼关不解平。妈妈向往着“山光悦鸟性, ”的生活, 我则把“长风破浪会有时, ” 作为座右铭。人生可能要承担“受任于败军之际, ” 的责任,也可能要经受“苦其心志, , 饿其体肤”的磨难。今天,面对人生的第一次大考,纵有艰难险阻,我仍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 ”。 不经历风雨,哪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 ”的豪情!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②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_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大人者,言不必信, 惟义所在。(传统文化《孟子•离娄下》)
①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月亮仿佛一面刚刚打磨过的明镜”意思的诗句是: , 。
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赞美当代英雄豪杰的诗句是: , 。
类别 |
诗句 |
评点 |
山水诗 |
①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诗句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波平浪静、平野开阔之景。 |
②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
③ 。 |
哲理诗 |
④ , 。(王安石《登飞来峰》) |
诗人借登高表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思考。 |
爱国诗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