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第26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语文知识积累(共4小题)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舜于畎亩之中          

②管夷吾举于          

③百里奚举于          

④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⑤虽有嘉肴          

⑥虽有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⑧然后能强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管夷吾举于士。

译文:      

(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 行/拂乱/其所为 C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 然后/能自强也
4、用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句填空。

①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磨难。思想上要“      ”,肉体上要“      ”,行为上要“      ”。

②经受磨难的好处是:             

③唐代名臣魏徵认为: 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④包含“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道理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共4小题)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①舜发畎亩之中          

②行乱其所为          

于虑          

后知生于忧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

3、本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4、如果将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前两段与后两段的顺序互换行不行?为什么?

三、美文品析(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 , 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 ,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 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 周围的大臣。②京师: 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征求不          

欲清净          

(2)翻译下列句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译文: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第26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