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练习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9小题)
①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使中华文化多姿多彩
②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③乡村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未能清楚认识乡村文化的落后性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我国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①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推动作用
②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趋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1)①自然条件不同 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
(2)①说明了中华文化能把其他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不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从个性差异走向共性同一
③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二、主观题 (共10小题)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与西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西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西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西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西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与西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西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西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西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西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500年的建城历史使得扬州积淀了厚重灿烂的地方文化:“杨州八怪”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扬州学派”影响久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自成一派;“杨州盆景”为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扬州美食南北皆宜,且杨州是“淮扬菜之乡”,扬州包子、杨州酱菜、杨州炒饭闻名海内外;等等。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材料一 在全球观众对选秀节目已经深感疲惫之时,《中国好声音——TheVoice of China》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一夜“爆红”,创同时段收视高峰。“好声音”的节目形式来自荷兰,制作方花费巨资从荷兰引进了全套节目版权和设备,但“好声音”不是单纯模仿和复制欧美的节目模式,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网络媒体,并利用合理、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行了中国化本土改造,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寻找中国独有的精神气质。大胆的创意,新奇的构想,“腕”级的评委,严谨的管理,亲民的视角,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眼球。
材料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然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要面对西方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下的境遇,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压力,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面对全球化,中国应当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并借鉴外来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材料一 昆曲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剧是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剧种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它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材料二 近年来,昆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存活现状并不乐观。传统戏曲只有呈现当代的审美价值,才能引起当下观众的共鸣。因此,创新是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甲认为,创新一定要以继承为基础,不能在对昆曲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创新。学者乙认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和发展,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为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昆曲剧本,其次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要进一步丰富昆曲的表演形式,增强昆曲的艺术魅力。学者丙认为,昆曲创新一定要遵循戏剧发展规律,一些经典昆曲剧目如《牡丹亭》,应以继承为重,创新时最多只能在灯光和服装上做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