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提分必备:期末专题复习二

年级:七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 . 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天气” B . 春天柳絮漫天飞舞 C . 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 D . 端午节,粽叶飘香
2、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几项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B . 量筒读数 C . 滴加溶液 D . 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制作
3、葡萄酒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具有健身养颜的功效。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清洗葡萄 B . 把葡萄捣碎 C . 葡萄发酵成酒 D . 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4、若需取用48 g蒸馏水,下列最合适的仪器是(     )

A . 100 mL的量筒 B . 托盘天平 C . 50 mL的量筒 D . 50 mL的烧杯
5、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时意外发现了一种能自由游动的单细胞生物,原来这是再生能力较强的喇叭虫。若将它切成如图中①、②、③三部分,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

A . B . C . D . ①②③
6、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 . 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 . 甲—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丁的实际距离 D . 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7、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

①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③用消毒牙签从口腔侧壁处轻轻刮几下 ④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均匀地涂抹几下

⑤滴加碘液染色                     ⑥盖上盖玻片

A . ①③④⑥⑤ B . ②③④⑥⑤ C . ①③④⑤⑥ D . ②③④⑤⑥
8、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列动物中(  )

A . 青蛙属于爬行类 B . 只有金丝猴属于脊椎动物 C . 鲫鱼与鲸都属于鱼类 D . 金丝猴与鲸都属于哺乳类
9、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冰棒纸时,冰棒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 . 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 . 冰棒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 . 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 . 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10、有一年盛夏,在巴尔干地区,一农妇看见在野外考察的一位植物学家热得汗流浃背,便决定送牛奶给他喝。于是,农妇将盛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包严实后,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会儿,然后倒给植物学家喝,她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湿毛巾上的水在太阳光照暴晒下迅速蒸发吸热,使牛奶温度降低 B . 这是为了给牛奶加热 C . 牛奶蒸发吸热,温度降低 D . 这是利用太阳光杀菌
11、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象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 . 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 . 水的凝固点是0℃ D . 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
12、如图为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 图中①表示陡崖 B . 图中②表示山峰 C . 图中③表示山谷 D . 图中④表示山脊
13、下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几种操作和要达到的目的,其中不符合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

调节光线强弱

B

转动转换器

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C

转动细准焦螺旋

使物像更清晰

D

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使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

A . A   B . C . D . D
14、要测量出一张普通邮票的质量,下列方案中可行的是(  )

A . 先测一只信封的质量,再将邮票贴在信封上,测出信封和邮票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邮票质量 B . 先测出数百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邮票的张数 C . 天平是测质量的精密仪器,直接把一张邮票放在托盘内可以测量出 D . 用天平测出邮票的长宽厚,计算出邮票体积,再查找出有关纸的密度,算出邮票的质量
15、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 . a物质的密度最小 B . 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 C . 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 .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16、如图,把装有水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

A . 能达到沸点,能沸腾 B . 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C . 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 . 多加热一段时间可以沸腾
17、一位同学先后用两支均未甩过的体温计测自己的体温,两支体温计示数分别是39.5℃和37.5℃,那么(    )

A . 他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7.5℃ B . 他的体温更接近39.5℃ C . 他的体温在37.5至39.5℃ D . 他的体温一定是37.5℃
18、一个科研小组计划检测一种新研制的环保型除草剂是否能有效地除草,他们选用了三块相似的草地进行实验。第一块草地喷洒传统的除草剂,第二块草地喷洒与第一块等量的新型除草剂,第三块草地不喷洒任何除草剂。几天后,发现第一块草地的除草效果良好,而第二块草地与第三块草地长势相似,那么下列判断中合理的是(  )

A . 实验失败 B . 对照组设置不合理 C . 新的除草剂能投入使用 D . 新的除草剂可能没有除草效果
19、为了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在①和②两个花盆中分别种了等量的大豆种子(假设大豆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在保证土壤中有充足空气的前提下,对温度的高低和水的多少加以控制(如下表)。为了确保实验的严密性,请你选出最佳的修改意见(  )

花盆

空气

温度

充足

0℃

适量浇水

充足

25℃

不浇水,保持土壤干燥

A . 两个花盆中都应该适量浇水 B . 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0℃的环境中 C . 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25℃的环境中 D . 两个花盆中都应该不浇水
20、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 . 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必须相等 B . 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C . 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D . 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直接观察是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下列观察属于直接观察还是间接观察:①用体温表测量体温;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气象人员按气象要求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是      

         

3、小强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一块橡皮的质量,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调到0刻度后,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移动,天平平衡后,在左盘放橡皮,右盘添加砝码,向右移动游码后,指针停在分度盘中央,所加砝码数值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橡皮的质量是       g,如果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调到0刻度,则他测量的橡皮质量比真实值       。


4、如图所示,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两规格相同的试管,试管中分别装有质量相同、初温均为20℃的煤油和水。若加热时间相同,则煤油和水吸收的热量      (填“相同”或“不同”);若煤油和水的温度都升高到40℃,则      需加热较长的时间。(c>c煤油

5、如图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质处于      状态(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该物质的熔点是      ℃,该物质可能是      

三、综合题(共8小题)

1、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的总质量为250克,往该杯中放一小石块,石块沉没于水中,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这时杯中水和石块质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石块,称得这时杯与水的总质量为200克。求:

①溢出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石子的质量是多少?

③石子的密度是多少?

2、如图是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图示。例如:A类动物的分类依据是以卵生。

(1)蟒蛇属于五类脊椎动物中      动物。

(2)图中C类动物是以      (选填“终生用肺呼吸”或“胎生、哺乳”)为分类依据进行归类。

3、用所学科学知识填空

(1)玉麟西瓜是温岭市农产品四大名片之一,以瓤沙、味甜、水多、营养丰富而闻名,是夏季消暑佳品。甜味物质主要存在于西瓜细胞的      

(2)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与这句诗最吻合的地点是      

(3)你见过给植物打针输液的情形吗?这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的过程中的常用的一种方法。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类组织      

(4)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盖玻片的右上方不小心留下了一个气泡,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时,气泡可能会出现在视野的      

(5)10月校园里,可以闻到阵阵桂花的清香,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4、读下面三幅地表景观图,填空回答。

    

(1)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      

(2)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      

(3)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是图      

5、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下图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则: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

6、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 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 , 如图甲所示m1      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V      cm3;则酸奶的密度ρ      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

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

7、两个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其中一个实验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2)改正实验装置后,两实验小组记录数据汇总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冰的温度/℃

-20

0

0

0

0

10

20

30

冰的状态

固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态

液态

液态

蜡的温度/℃

35.0

40.0

45.0

49.5

54.0

58.3

62.5

66.6

蜡的状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粘稠

变稀

液态

液态

液态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冰与蜡在熔化过程中的不同点是:      

8、小华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色拉油的品质。

(1)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的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0”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70g,然后把烧杯中一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如图a所示;再称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为      g。该色拉油的密度为      g/cm3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提分必备:期末专题复习二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