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6小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得之心而之酒也   教于乐  B . 而乐亦无也   穷根究底 C . 至于者歌于途    不众望 D . 杂然而前者   新代谢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chú)    岩(xué)     琅(lángyá) B . (fēi)    明(mèi)     山(yáo) C . (sù)     者胜(yì)    阴(yì) D . 然(yì)     酒(liè)     饮少醉(zhé)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课文第二段,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化之美。 B . 课文包含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 C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消沉的表现。 D . 课文第二、三、四段每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B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倒装句) C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判断句) D . 至于负者歌于途(倒装句)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C .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热闹。 D .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文学常识填空。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自号      ,晚年又号      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读《醉翁亭记》,让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示例】苏轼: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创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作……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理解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②,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ƒ《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⑥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⑦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注释】①涯:旁边。②嘉:秀丽。③韩子退之:即韩愈。④夷狄:边远地区。⑤宜:适当合宜。⑥寄:寄寓。⑦托:寄托。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

①既又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      

②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     滋:      

③吾民给足而无于下               憾:      

④一山之 , 一泉之旁               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曾巩在文中认为“醒心亭”能够“醒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之者谁      

②得之心而之酒也      

筹交错      

④树林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4)本文中欧阳修的“乐”和《岳阳楼记》中“后天下之乐”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共1小题)

1、默写。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醉能同其乐,      ,太守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海南热带雨林景色美丽怡人,野花芬芳,树木茂盛。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说:“            。”
(5)制裁中兴通讯公司,美国政府显然是“      ”,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阻遏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步伐。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