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模拟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共8小题)
公园里,人们戴着口罩,三三两两,欣赏着春光美,迎面走来一个不戴口罩的男子。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月亮出来的时候,如何照我塞外的故乡”这些诗句,让我想起画家东山魁夷的画《月唱》。 。 。 。 。
①月夜里隐隐传来清远的笛声,如白鸟掠过湖水。
②湖水中泊一轮昏黄的月,山川静寂,灵魂安然
③故乡是一轮满月,无论游子离别故乡多少年,它总是盈盈地照着,照着游子的心灵。
④静寂的夜,深蓝色的夜空挂着一轮橘黄的满月,不明朗,月下是淡蓝的山峦,丛林,湖水。
五个人行至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 见了,假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么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牌额上写道‘飞云浦’”。
二、现代文阅读(共6分)(共1小题)
气象日,一起和网上传言较个真儿
①台风一定带来强降水,人工增雨想增就能增,闪电不会击中同一个地方两次,断层云可以预测地震……一年365天,台风、雷电、降雨,这些与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天气现象,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网上流传的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②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在1960年通过决议成立的纪念日。今年气象日主题是:气候和水。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位专家,听听他们怎么说。
③台风登陆点风雨最强、受影响最明显?
④真相:距离台风眼30公里左右狂风暴雨最集中
⑤2019年,超强热带风暴“利奇马”令人闻风丧胆。但让人惊奇的是,当它以每小时十五公里速度向太湖东移动时,台风眼内几乎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而外侧100千米左右却狂风暴雨气势骇人。
⑥台风眼内气象温和并不是新闻,但要问台风发生时哪里受到的影响最大,可能很多人会说是登陆地,因为在印象中越往内陆转移台风的威力也就越弱。其实,台风是一个复杂的天气系统,并非大家想的这么简单。
⑦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气旋半径一般在500到1000公里,高度可达20公里,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个部分组成,台风登陆地则是台风中心最初整体移动到陆地的地方。
⑧要说风雨最强的地方,“眼墙”当仁不让。“距离台风眼30公里左右的地方是风雨最强的区域,我们称之为眼墙。眼墙有强烈的上升气流,经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最为恶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葛旭阳说。
⑨台风无论大小,都不会只影响台风中心或者登陆地,2004年时就发生过一次怪异的现象。当时,第18号台风于8月22日在福建省东部登陆,中心区域天降大雨,28日左右减弱为热带风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远离台风的山东河南等地也出现了大暴雨,给当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⑩葛旭阳解释:“台风降水分为两种,台风主体降水和远程降水。”主体降水是台风范围内的降水,是最常见也是目前防范的重点。远程降水则是在台风几百公里外发生的,当海洋上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加上内陆中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台风远程降水。
⑪在葛旭阳看来,台风降水与台风强度有一定关系。一些台风强度小,风雨就不大,一些台风虽然强度大,但是登陆后受到地面摩擦,强度会逐渐衰减。台风降临,带来降水毫无疑问,不过也未必总是强降水。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三、古诗文阅读(12~15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19题,共10分;本大题共18分)(共3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欧阳修发愤苦学
欧阳修四岁而孤 , 家贫无资,母以荻①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之,就②闾里士人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终成文坛巨匠。
(改写自《欧阳修全集·附录》)
【注释】①荻:一种芦苇类的植物。②就:前往。
①四岁而孤
孤:
②及稍长
及: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译文: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共1小题)
五、综合性学习(共8分)(共1小题)
上联:先儒苦读终成巨匠
下联:
六、现代文阅读(共12分)(共1小题)
父亲教我做年糕
孙宽
①我离开故土二十五年了,眷恋乡土,思念亲人的情感从未淡化,反而越老越浓。特别是农历新年前,新加坡到处开始张灯结彩,年味越来越浓郁时,我就越想念小时候过年时的炸年糕,北京人爱吃的那种白年糕坨。
②我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苦。大年三十晚上包完饺子,父亲就做年糕坨。开始我就依偎在他旁边看着,问这问那。母亲总不愿他做多了,因为炸年糕很费油,他就说:“看,孩子都盼了一年了。”他边给我讲故事,他边干活。
③后来,他就干脆教我做。他先准备凉水和一小块糯米粉团。他的拇指好像计量单位的分割器,在小盆边上一挑,就分割出一个小球,最奇妙的是每个小球都一般大。他把小球放在手心上,两只手合上对着一转,一碾,再一按,就成一小坨,我眼看着他一转一转的,就好像变戏法一样,一坨坨就做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④他把分割出来的小球递给我一个,让我放在手掌心上,把它一边转,一边按成坨状。我看着挺容易,但真操作起来,那可是个技术活儿。我的这坨拍来拍去,也拍不圆。
⑤他总保持我的“原创”,把我完成的形状怪异、圆不圆、方不方的年糕坨,认真地摆在盖帘上,最后,让我沾一点食用红彩,在年糕坨中间点一下,好像完成一个伟大的杰作。“这是你的,明天早上爸爸给你炸!”然后他把一个个糯米碾成的小坨,放在铺好湿布的笼屉上蒸十五分钟,稍微凉一下,年糕坨一点都不粘屉,父亲轻轻铲起了白胖的年糕坨,再放回到盖帘上,马上拿到屋外面冻上。东北天气冷,大概十分钟就冻硬了,他边把它们收到袋子里,说:“看!你的最特别,爸爸一眼就认得出。”他说着把装满年糕坨的袋子搁在窗台上。
⑥第二天早上,父亲就说:“炸年糕了!”炸年糕是很需要耐心的,冰冻的年糕坨微微化冻才能炸,父亲在我没有起床前,已经把它们拿进屋里化着了。炸时油不能太热,须小火慢慢煎炸,一边炸一边轻轻地用筷子触敲,通常中间部分会鼓起大大小小的泡泡,刚出锅的年糕带着“吱吱”的响声上桌,吃的时候要用筷子把泡泡捅破,撒上白糖。我通常是急不可待地一口咬下去,母亲总会在旁边说:“慢一点儿,别烫了嘴,烫了心!”外面是焦脆的,里面黏黏的,能粘住筷子,白糖和年糕混合的口感,更增添了咀嚼的乐趣。
⑦“看你做的这个多棒!”年糕颜色金灿灿的,父亲煎炸的火候掌握得好,我做的怪胎其实没怎么起泡泡。原来做年糕坨的时候,按、揉、碾、压和拍的方法是很有技巧的。后来,我年年都跟父亲学,直到我也能做得和他的一样好,一炸就能起大大的泡泡。这中间冒起的泡泡非常重要,因为它更预示着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发”,一年比一年好。
⑧这些久远的记忆从未真正离开我,每到年根,就回来温慰着我思乡的心。
文章通过回忆小时候过年时一家人一起做年糕坨—— —— ——吃年糕坨的情景,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①他把小球放在手心上,两只手合上对着一转,一碾,再一按,就成一小坨,我眼看着他一转一转的,就好像变戏法一样,一坨坨就做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②我通常是急不可待地一口咬下去,母亲总会在旁边说:“慢一点儿,别烫了嘴,烫了心!”
七、作文(50分)(共1小题)
请以“致榜样的一封信”为题,叙写成长中的真实故事。
要求:①用书信格式来写。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
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公众人物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