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福建仙游县第二教学片区初一上期末考试历史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遗迹”的活动,他们应该去( )
A . 北京周口店
B . 云南元谋县
C . 浙江余姚
D . 陕西西安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河姆渡居民
D . 半坡居民
3、2005年5月,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祭拜黄帝陵。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传说时代的人物是( )
A . 舜.
B . 禹
C . 尧
D . 炎帝
4、
仔细观察下图, 居住在这种房屋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居民
D . 河姆渡居民
5、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 . 晚500年
B . 早5000年
C . 晚5000年
D . 早500年
6、历史上“公天下”开始变成“家天下”的事件是( )
A . 禹传启
B . 尧传舜
C . 舜传禹
D . 启传桀
7、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奴隶制
8、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 . 秦穆公
B . 晋文公
C . 齐桓公
D . 楚庄王
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这首诗与下列哪位人物最相关( )
A . 曹操
B . 孙权
C . 周瑜
D . 诸葛亮
10、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11、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
A . 儒家
B . 法家
C . 墨家
D . 兵家
12、假如你给李冰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场景是( )
A . 上书给秦孝公请求变法
B . 建议齐桓公“尊王攘夷”
C . 说服楚怀王齐国绝交
D . 主持修建都江堰
1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
A . 秦朝
B . 夏朝
C . 商朝
D . 西周
14、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成下图样式的朝代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1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恩赐亲戚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 . ①③④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③
16、西汉时,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人物是( )
A . 蒙恬
B . 张骞
C . 王昭君
D . 班超
17、以下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 .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B .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 . “神医” 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D . “医圣”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18、下列为本土宗教的是( )
A . 佛教
B . 基督教
C . 道教
D . 伊基兰教
19、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 . 《尚书》
B . 《春秋》
C . 《史记》
D . 《道德经》
20、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是( )
A . 贾思勰
B . 顾恺之
C . 郦道元
D . 祖冲之
二、主观题(共4小题)
1、读图后,解答有关问题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分别由何人建立?
(2)分别写出D、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
2、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下图,探寻远去的历史。
(1)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 ”,这条路线的起点是 ,最远可到达 。
(2)这条路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你知道当时中国有哪些先进技术相继西传?(请举一例)
(3)想一想,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今天看来,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3、改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伴而生,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外改革的历史,七年级(1)班组织了一次中国古代改革的探究。请你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偱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例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商君书》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引见群臣谓曰(对他们说):“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过去的),若有故为(如果有故意的),当加降黜(惩处),各宜深戒。……
(1)为了从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秦孝公任用谁进行变法?
(2)为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这场重要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4)这里的“魏主”指谁?这段材料反映了改革中的哪项措施?除此之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评论历史人物,曾写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据此请回答:
(1)词中的“秦皇”“汉武” 分别指谁?
(2)“秦皇” 在对地方行政管理上采取什么措施,“汉武”采用主父偃的什么建议巧妙地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
(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接受谁的建议又采取了什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