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8小题)

1、古诗文名句默写。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文世界:随白居易打马春行钱塘湖,寻找“乱花渐欲迷人眼,①      ”的春意;梨花落后清明,和晏殊一起邂逅“池上碧苔三四点,②      ”的惊喜;陪陈与义登上岳阳楼,发出“白头吊古风霜里,③      ”的感怀;听陆游咏梅,不仅知她风雨黄昏中的寂寞盛开,更懂她“④      ,⑤      ”的芳魂永驻;看欧阳修酣饮醉翁亭,他那一句“⑥      ,⑦      ”,道出多少文人墨客寄情杯中之物的洒脱!

2、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D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峰(zhū)  然而深秀(wèi)        颜(cāng)  饮少醉(zhé) B . 然(tuí)  筹交错(gōng)         酒(liè)   树林阴(yì) C . (hān)  伛偻提携(yǔ  lǚ)       者(yì)    起坐而喧(huá) D . 乱(sǎn)  明变化(huì)          山(yáo)   风高洁(suāng)
4、对《醉翁亭记》主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描述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歌颂祖国山河之美。 B . 记录醉翁亭得名之缘由,即自己被贬滁州时的一段经历。 C . 寄情山水,排遣自己怀才不遇、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忧愁和苦闷。 D . 有娱情山水之意,但主要是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这在当时社会,很有积极意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亭翼然临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 B . 作亭谁/水落而石出 C . 僧曰智仙也/望蔚然而深秀者 D . 年又最高/若夫日出林霏开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课文第二段,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化之美。 B . 课文包含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 C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消沉的表现。 D . 课文第二、三、四段每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7、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蔚然深秀 B . 溪深鱼肥 C . 泉香酒洌 D . 不知人之乐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之者谁      

②欧阳修滁州      

(2)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3)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 2 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 3 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聿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⑤,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 6 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⑦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①修之未此:指欧阳修被贬滁州,来到西南的丰山。②斯泉:这泉水,指欧阳修来到滁州,在丰山上发现的一泉水。③掇:摘取。④刻露清秀:秋冬树叶尽落,山石突兀,故说“刻露”;春夏百花开放,草木茂盛,故说“清秀”。⑤丰成:丰收成熟。⑥本:推求,指文章前半部分描绘的滁州从五代时的战乱到北宋统治的和平的变迁。⑦刺史:宋时的知州相当于汉唐时的刺史,故用为代称。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而望山             ②而听泉             ③幽      

(2)本文中写出的丰乐亭附近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分别用了哪些具体词语?
(3)作者在《醉翁亭记》文中抒写的政治理想,在这篇《丰乐亭记》中曾作为一种职责加以提出,找出这一句,略加分析。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遂书以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甲、乙两文中,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乙文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写作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欧阳修的好朋友智仙和尚在山间盖了一座亭子。亭子建成后,欧阳修前去祝贺,写下了《醉翁亭记》。有位樵夫看后说开头太啰唆,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面去看山。欧阳修一看,恍然大悟,便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等文字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6)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请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