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对《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 . 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 . 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 . 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2、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守寡      哀悼      和蔼      烦索之(极点) B . 渴慕      书藉      郑重      情有可(原谅) C . 疮疤      疏懒      精致      莫其妙(名字) D . 睡相      孤孀      顺流      深不可(测量)
3、下列语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作 B . 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 , 而要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C .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 .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一不巧夺天工 , 令人赞叹不已。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 .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 . 《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 .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5、结合语境,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奇特,跟一般情况不同) B . 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 C . 叫她呢,也不。(说话) D .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恐惧、慌张)
6、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hài)      孤(shuāng)     疤(chuāng) B . 去(lǚ)       惧(dàn)        恨(zèng) C . 说(xù)       问(jié)        雳(pī) D . (zhuō)     繁(suǒ)        震(sǒng)
7、对下列多音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qiǎng)迫     要(qiáng)       倔(jiàng)      勉(qiǎng) B . (chā)错       出(chāi)        (chà)劲        参(cī) C . (fèn)量       (fēn)别         (fēn)数        (fèn)外 D . (hé)气        (huò)面         (huó)稀泥      应(hè)
8、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 . 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 .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 .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二、综合题(共1小题)

1、综合性学习。

文韬中学将举行“成长的足迹”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仿照示例,写出活动名称。

示例:聆听名人故事

(2)请你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给著名女作家秦文君打电话,邀请她于6月20日下午两点到学校礼堂作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请写出你的电话内容。

(3)下列篇目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问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2)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3)“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2、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

3、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