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6小题)

1、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 . “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 . 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 . 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2、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 . 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 . “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 . 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3、读课文《黄鹤楼》,以下属于文章介绍的黄鹤楼的内容是(    )。

A .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B . 黄鹤楼的巍峨高大 C . 登楼所见所感
4、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 . 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 . 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 . 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5、《使至塞上》作者      ,字            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

二、诗歌鉴赏(共3小题)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2)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2、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