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训练(四): 文言文阅读(浙江专版)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文言文阅读(共18小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目似                   ②一狼其中      

③将其喉                 ④伪睡以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A . 刀劈狼首/乃伪睡 B . , 目似瞑/犬阻 , 不使前也 C . 狼亦黠矣,顷刻两毙/乃杀取其革。 D . 竟忘为狼/及家穿井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2、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有而传之者        ②之于宋君        ③问之丁氏      

(2)翻译下面句子。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文中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最后知道真相,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翻译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      

②太丘      

③元方入门不      

(2)翻译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关于《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
A . 从这则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 .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C . “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对友人不守信,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D . 文章用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陈太丘。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1)
A . 太祖亟见之 B . 读之竟日 C .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 赐金帛慰劳之
(2)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上 愈 怒 举 柱 斧 柄 撞 其 口 堕 两 齿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宋太祖是个怎样的人。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文侯与虞人      

②身自      

(2)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简要说说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蒙始就学      

②不敢稍逾约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A . 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B . 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慕圣贤之道 C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余之从师也 D .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      ,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恐已      

②盲臣敢戏其君乎      

③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鲁肃过寻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4)从《孙权劝学》一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5)《孙权劝学》一文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6)读完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夏侯玄既被桎梏 ,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②钟会:钟毓的弟弟。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 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袁公      

②强者之以德      

③何所履行      

④孤卿父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孤 往 者 尝 为 邺 令 正 行 此 事 不 知 卿 家 君 法 孤 孤 法 卿 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乙】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注】①制度,规划,设计。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京 师 地 平 无 山 而 多 西 北 风 吹 之 上 百 年,当正也。

(2)解释划线的词

①逐层布板      

②匠师其言      

③人其板      

(3)翻译句子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4)读了以上两则短文,你觉得喻皓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 , 思意不惬。后示张公 , 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 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②讥訾(zǐ):讥笑非难。③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④二京: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⑤皇甫谧: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⑥非贰:非难、不同意。⑦敛衽(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赞述:称赞传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不敛衽      

②未于世      

(2)下面句中划线的“于”与成语“受制于人”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A . 然君文未重 B . 思乃询求皇甫谧 C . 是先相非贰者 D . 责任重泰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思意不惬。

②然君文未重于世。

③宜以经高名之士。

④遂为作叙。

(4)文中左思的做法和“时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与丘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①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②焉之:到什么地方去?焉: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意义相同的是(    ) (1)
A . 过中至          尊君在 B . 陈太丘与友行    文侯与虞人 C . 下车引          公将焉 D . 无礼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这两篇短文都讲到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      
(4)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敬辞和谦辞,辨别下列词语,把它们填到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即可)。

A.惠顾    B.赐教    C.小店        D.陛下    E.拙见    F.敝人

敬辞有      ;谦辞有      

(5)如何评价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      

②人不知而不      

③吾日三吾身      

④人不其忧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不龟手之药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 , 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注】①不龟手之药:防治皮肤冻裂的药。龟:(jūn),通“皲”,皮肤受冻开裂。②以洴澼洸为事:把在水中飘洗棉絮作为职业。洴澼(píng  pì):漂洗;洸(kuàng):棉絮。③难:发难,入侵。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客 闻 之 请 买 其 方 百 金 聚 族 而 谋 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3)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呢?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孤往者为邺令      

袁公      

③久而      

④孤卿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指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巧妙之处。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                          ②人不其忧      

③好之者不如之者                ④逝者如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 , 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             ②乃左手      

饮其酒                 ④终其酒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选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不亦      

②温故而知      

③吾三省吾身      

④知之者不如之者      

⑤知者不      

之为知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下列选项中与《礼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3)
A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半个学期过去了,小明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跟不上,不能适应初中紧张的学习节奏,常常感到忧虑。请你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劝诫小明,打消他的忧虑。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8-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训练(四): 文言文阅读(浙江专版)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