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5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这次变革要求学生________、________、学会办事、学会健体、________、________,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

A .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 B .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 C .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学会审美 D .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创造  学会审美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博(yuān)  精(pì)    骗(kuāng)  粉(zhǐ) B . 徨(páng)  拜(fó)    玄虚(xuán)  门儿(kōu) C . (jué)  狡(jié)    聪(yǐng)  梁(jǐ) D . 彩(bó)  证(chǎn)    取(jī)  泛(làn)
3、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老师和蔼可亲的笑脸和那谆谆教导经常浮现在我眼前。 B . 大量植树造林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C .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D . 当外国友人来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4、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地大物(多)       诓骗(说谎话骗人)怀(追念)古伤今     前(倒下)后继 B . 自欺(自己欺骗自己)力    虚(空虚)为民(请求)命           (捏造事实冤枉人)蔑 C . (感触)叹       (遮盖、掩蔽)不住(舍弃)身       不足(值得)为据 D . 他信(相信他人或他物)力   倘若(假若)一味(单纯地)             (像笼子)罩
5、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B .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C .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D . “四书”:指《论语》、《孟子》、《诗经》、《大学》四本书。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课内阅读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解释字词。

①地大物博:      

②为民请命:      

(2)第①②段,揭示了对立的什么论点和论据?
(3)请在第⑦段中的省略号处再补写一个句子,并举出相应人物。
(4)下面句中划线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你最敬佩中国历史上哪一个伟人?为什么?请对他作一个简单介绍。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①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诚规劝的话听起来虽不顺耳,可对我们立身处世却是有好处的。从犯错误者来看,逆耳的忠言固然利于行,但是若从劝诫者来说,顺耳的忠言岂不更利于行吗?

    ②邹忌和伍子胥进谏,目的都是希望君主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富国强兵。他们二人进谏的都是忠言,按理说都利于行,但效果却迥然不同,原因何在?在我看来,主要在于忠言顺耳与否。邹忌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委婉规劝,锋芒含而不露。齐威王听起来顺耳、舒服,采纳了邹忌的意见。而刚愎自用的吴王正陶醉于胜利,沉迷于酒色,听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便觉刺耳、反感;加上奸佞进谗,伍子胥不丢命才怪!同是忠臣进忠言,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这就证明,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③顺耳的忠言有时所起的作用是逆耳忠言所不能相比的。大家知道,对那些“二进宫”、“三进宫”的人来说,法律尚且不怕,逆耳的忠言恐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相反还可能触发恶性事件。对于这些人,我们若能用顺耳之言去诱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明白社会并未抛弃他们,也许效果会更好些。晋人周处在陆云的劝导下“遂改励,终为忠臣”,不就是证明吗?不要因为他们是犯过错误的人,便恶言相讥,甚至责骂。你虽然用心良苦,想用逆耳之言使他们改正错误,踏上新路,但要知道他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别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你若责骂,就好比在他们受伤的心上再加把盐或又捅上一刀,他们会更加瞧不起自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④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老师、父母也不应责怪他们。诚然,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取得好成绩?恨铁不成钢,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责骂只会使他们由害怕到厌弃,成绩会进一步下降。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安慰鼓励,逆耳之言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砒霜了。

    ⑤我们的领导干部,用顺耳的忠言去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尤为重要,不能因为你是领导,就居高临下,架起机关枪,横加扫射,以恶语伤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被人尊重、理解。若是你犯了错误,你还愿听到逆耳、伤心的话吗?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原谅    安慰    尊重    理解 B . 尊重    理解    安慰    原谅 C . 理解    尊重    原谅    安慰 D . 尊重    理解    原谅    安慰
(2)最后一段的画线语句在这里比喻什么?
(3)邹忌和伍子胥进谏的不同点是什么?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本文使用了哪些事实论据?
(6)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驳“金钱万能”

    ①莎士比亚在他的《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有一段如下的描述:“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不,是神哟!我不是徒然向它祈祷,它足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善良,衰老变成年少;怯弱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

    ②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引述莎翁这段台词。的确,这段台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私有制社会中那种金钱统治一切的可悲现象,暴露了那种资本主义社会 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居然还有人在喊“金钱万能”,拜倒在孔方兄的脚下。金钱真像某些人所想的那么“万能”吗?

④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有多少优秀儿女,他们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正如方志敏所说:“共产党人不是金钱所能打动的。”

    ⑤新中国诞生前后,有多少志士仁人,他们身居海外,一心报国,______了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视金钱如草芥,却为自己的祖国献上了一片赤子之心。这种拳拳爱国心,眷眷报国情,哪里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⑥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又有多少在各自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着的人们,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报酬,为了祖国的四化建设忘我地工作,他们这种精神难道是金钱能,够买到的吗?

    ⑦诚然,也应当看到,确实有一些人在“金钱万能”思想的腐蚀下,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有的为苦心经营他个人的“钱袋”,损公肥私;有的为了攫取金钱,不惜丧失人格、国格;更有甚者为金钱竟违反法纪,铤而走险。列宁说过:“做事就是为了金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叫喊“金钱万能”,甘做金钱奴隶者,其头脑中利己主义在恶性膨胀,如不悬崖勒马,幡然悔悟,最终难免落得个手戴镣铐,身陷囹圄的下场。

    ⑧马克思说过:“从做生意和金钱中解放……也就是现代的自我解放。”让我们对那些还在高喊“金钱万能”的人猛击一掌:莫再做金钱的奴隶,珍惜比金钱更宝贵的时间和青春吧!

(1)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如词语,最恰当的是      (放弃,抛弃,失去)。原因是      。(不超过35个字)
(2)根据上下文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满目疮痍      

身陷囹圄      

(3)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主要揭示了      。(用原文回答)
(4)第③段中“居然”一词不能去掉的原因是      
(5)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            。等三种论证方法,其中第⑦段举例从反面论证了      。(答案不超过15个字)
(6)从文题来看,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其中批驳的观点是      ;作者的观点是      

三、写作题(共1小题)

1、写作练习

    有人说:“逆境更能成就一个人。”针对困难的环境,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功,请你利用和身边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