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同步练习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攻坚 (共5小题)
1、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陶渊明,一名 ,著名 诗人,世称“ ”,自号“ ”。
2、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长路漫浩浩 漫:广阔无尽的样子
B . 枉用相存 存:生存
C . 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 . 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3、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4、《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遍,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5、陶渊明的诗中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中的“旧林”“故渊”与陆机的诗中“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以及王赞的诗中“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提到的“故林”“旧林”“故薮”是否相同?为什么?
二、同步阅读 (共1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1)
A . 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B . 方宅十余亩 方:方圆、面积
C . 一去三十年 去:离开
D . 榆柳荫后檐 荫:遮蔽
(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 . 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 .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 .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3)对下列加横线字的含义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误落尘网中 ②狗吠深巷中 ③久在樊笼里 ④依依墟里烟
(3)
A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 . 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 . 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 . 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5)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5)
A .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 . 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 . 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 .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6)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6)
A .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 . 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 . 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 . 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三、拓展阅读 (共1小题)
1、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完成后面练习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结庐在人境 结庐:造房
B . 心远地自偏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C . 悠然见南山 悠然:安闲自得
D . 飞鸟相与还 相与:互相参与
(2)对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2)
A . 这首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
B . 诗歌写的是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反映作者清高的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
C . “采菊”两句,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D . 本诗的语言简洁自然,婉曲含蓄。“心远”二字是全篇的主旨。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的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现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获得乐趣的恬淡心情。
B . 这首诗虽然不曾号召人们对黑暗的官场采取激烈的斗争方式进行反抗,却启示人们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
C . 本诗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
D . 本诗语言简洁自然,明白显豁。诗人要表现的追求蕴藏在所描写的景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