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同步练习(共25小题)
1、二月革命后,两个并存的政权是( )
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②人民委员会 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④沙皇专制政府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③
2、下列不属于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的是( )
A . 颁布《土地法令》
B . 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政权
C . 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D .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3、下列关于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 . 造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C . 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 由列宁领导
4、俄国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想比,不同之处是( )
A . 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B . 工人是革命的主力
C .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D . 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5、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与“列宁”“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三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二月革命
B .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 . 苏联成立
D . 五月流血周
6、由“l917年”、“列宁”、“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信息可以联想到的是( )
A . 俄国十月革命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新经济政策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7、下图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晚9时45分,它忽然发出了几声炮响,炮弹的火光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宣告了一场伟大革命的爆发。这场革命是( )
A . 宪章运动
B . 巴黎公社
C . 二月革命
D . 十月革命
8、“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揭开了俄国历史新的篇章,如果我们要考察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最应该参观的城市是 ( )
A . 彼得格勒
B . 莫斯科
C . 斯大林格勒
D . 库尔斯克
9、小张在一份旧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昨天,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它必将极大地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这份报纸出版的年份应该是( )
A . 1916年
B . 1917年
C . 1918年
D . 1919年
10、十月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
A . 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 成立了巴黎公社
C .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 标志着苏联解体
11、有一场革命,“它为无产阶级以武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光辉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场革命是 ( )
A .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B . 俄国的二月革命
C . 俄国十月革命
D . 巴黎公社革命
12、“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都远远比不上他那些伟大的祖先。”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是被哪场革命推翻的( )
A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B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C . 法国大革命
D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下列事件与列宁没有联系的是 ( )
A .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14、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因为它是( )
A . 十月革命的发生地
B . 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C . 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D . 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15、《震撼世界的十天:苏联的诞生》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由于取材的严谨、立场的客观,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的最大的“震撼”是( )
A . 推翻了沙皇政权
B . 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D . 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6、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是 。 。
17、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 。
18、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的革命是 。
19、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是 。
20、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 。
21、举出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实行的两项经济政策。
22、举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及事件。
2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24、看图回答问题。
(1) 请为画面配上适当的文字。
(2) 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3月8日,苏俄潘非裸弗乡的农民在给列宁的一封信中写到:“在这封信中,我们向你叙述一下一些情况。现在几乎把我们乡的农民的一切东西——粮食、牲畜、种子、原料都拿走了。给每一个农民留下的粮食每个月只有18到30俄镑。”
材料二:1921年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1) 农民在信中向列宁反映了对哪两种经济政策措施的不同态度?
(2) 实行新经济政策前,苏俄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的时间是哪年?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