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课《社戏》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攻坚(共16小题)

1、下列各组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辈(xíng)叨(xù)船(lǔ) 跎(cuō) B . 慢(dài)印(lào)家(juàn)伛(lǒu) C . 水(fú) 旺(xiāng)立(yì)潺(chán) D . (gāo)午(shǎng)松(xiè)水(yǎo)
2、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ǐng   不dàn   掇chuàn   藻yùn B . 静tián   暗huì   杂rǒng      然jiá C . 鼓jié    铮zhèn   花wù        然huà D . xuè 粗kuàng  作niè        从qū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标致 频危 旁证博引 B . 取谛 沉湎 叱咤风云 C . 娴熟 绯红 中流砥柱 D . 峥嵘 惬意 纭纭众生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 这些人迹罕致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人类存在的痕迹 B . 云好像绣上去般精致清盈,碧绿草场绵延到与天相接的地方 C . 这位少年在看到榜文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兴高采烈,眼中流露出的竟是不甘与惊呀 D . 在太阳露出半个脸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敲响了他们的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 . 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 . 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 .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6、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张校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休养的杨老师。 B . 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C . 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D . 老张一辈子都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7、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 .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 .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 .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8、给下列加线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飞一般向赵庄前进了。(  )

A . 竟然 B . 抄近 C . 径直 D . 拐弯
9、读课文《社戏》在句子“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中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

A . 某种联系 B . 原因,条件 C . 表明组织的证件 D . 关联,牵涉
10、读课文《社戏》在句中”小小年纪便有见识。“的见识是什么意思?( )

A . 知识 B . 认识 C . 胆识 D . 阅历
11、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④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A . ②④③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④①②③
12、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的《背影》、《老王》都是他的作品。 B . 鲁迅的散文《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情趣。 C . 《变色龙》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契诃夫,他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D .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13、根据课文《社戏》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 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 .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 .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 .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14、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将字母填在横线上。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a.愉快 b.轻松 c.放下)了,身体也似乎      (a.膨胀 b.伸展 c.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②我们已经      (a.点 b.撑 c.摇)开船,在桥石上一      (a.敲 b.磕 c.撑),      (a.往 b.倒 c.退)后几尺,即又上 前出了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      (a.跳跃 b.踊跃 c.跳起)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      (a.隐约 b.模糊 c. 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      (a.笼 b.遮 c.罩) 着了。

15、根据拼音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

xù dāo            dài màn             cuān duo           jiǎo jié      

yōu yáng        piāo miǎo           yī xī                  yǒng yuè      

16、《社戏》作者是      ,原名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二、仿照示例,拟写句子。(共2小题)

1、灵活运用词语,能使表达新颖活泼。请你参照下面示例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自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要求:体现词语的灵活运用;不得选用示例中划线的词。)

示例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鲁迅《社戏》)

示例2:喝了几天,痛快了几天,哥们了几天。

(阿成《黑龙江的山很多了》)

2、读课文《社戏》,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参照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满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 , 白云       ,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 , 团旗       。

三、同步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看戏途中 B . 渔火点点 C . 月夜行船 D . 水乡夜景
(2)对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 . 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 . 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 .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节选文字第2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3)
A . 味觉视觉听觉 B . 嗅觉听觉视觉 C . 嗅觉视觉听觉 D . 味觉听觉视觉
(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4)
A . 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 . 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C . 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D . 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四、课外拓展:(共1小题)

1、一盏油灯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即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1)
A . 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妈妈送的”及“油灯已溶进我的生命”相照应。 B . 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油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 .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D . 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E . 妈妈送我小油灯时嘱咐我的话,是教育我要保存好这盏灯,记住这次教训,好好做人。
(2)第11节“那个时候”指什么时候?用文中的话加以回答。

(3)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

(4)第4段画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

(5)“令我陌生的表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这样说?(不超过15个字)

(6)“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7)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课《社戏》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