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耳与声 (优生加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

   

A . 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 . 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 . 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 . 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2、在装满水的长50m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

A . 1次  B . 2次  C . 3次   D . 无法确定
3、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 . 一声 B . 最多2声 C . 3声 D . 4声
4、声音在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 B . 声音的响度保持不变 C . 声音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 D . 以上说法都不对
5、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 . 乙和丁 B . 甲和乙 C . 丙和丁 D . 甲和丙
6、如图所示,不同碗中盛不同的水,然后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敲击不同的碗,音调不一样 B . 不同力度敲击相同的碗,音调是一样的 C . 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 D . 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震动发声的
7、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 . 1次 B . 2次 C . 3次 D . 4次
8、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 . 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 . 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 . 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 . 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小科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      ,右手感到      ;说明      感受器分别感受      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      
2、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如图所示,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用      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站立时让人觉得疼痛难忍,游戏者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在      

3、“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            
(2)每年4月份的桐浦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

多个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4、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5、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6、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
(1)养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据声音三个特征中的      来进行判断的。
(2)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灌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________ (2)
A . 音色和音调 B . 音色 C . 响度 D . 响度和音调
7、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A、城市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8、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请在[ ]填写序号,____填写名称)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传到内耳,刺激[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三、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1、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0

1450

E

0

4900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      (填“序号”),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2、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⑵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3、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钢丝

10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吸音性能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5、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
(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
6、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1)
A . 声音具有能量 B .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 . 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7、阅读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①噪声除草。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②噪声诊病。科技人员研制出一种激光听力诊断器,先让装置发出微弱短促的噪声波,使人的耳膜振动,然后由装置中的微型电脑根据回声,把有关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师诊断。此法测试快速,对人体无害且不痛不痒,很适合儿童诊病。

③噪声武器。目前已研制出一种“噪声弹”,能在瞬间释放出大量噪声波,麻痹人的中枢系统,使人暂时昏迷。该弹可以用于对付恐怖分子,特别是劫机犯等。

(1)噪声被利用时      (选填“能”或“不能”)成为乐音。因为噪声是由发声体做      (选填“无”或“有”,下同)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而乐音是由发声体做      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发现,对人类来说,噪声      
8、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研究。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四、解答题(共6小题)

1、

如图所示是摩托车发动机引擎后端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安装消声器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弱噪声的?请你举出一个生活、生产中采用其它方法减弱噪声的实例。

2、据报道,1995年,有人为了奖金自愿做超音速飞机的噪声作用试验,飞机从他们头顶掠过,尽管他们双手掩耳,还是全部被噪声击毙,而且死状十分难看.1994年,某国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做超音速飞行试验,6个月后,地面农场的10000只鸡遭受噪声致死的有6000只,幸存下来的或脱毛或不下蛋,奶牛也挤不出牛奶。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3、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323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问: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2)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速度=路程÷时间)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4、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了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3)小娟面对好菜没有胃口的原因是:      
5、小明等同学在“探究声音是什么”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2)小明又去敲击同一个音叉,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敲击时的二列声波图,如图甲和乙,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次声音的      (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3)细心的小明还发现老师桌上还有两种同种材料制成的音叉,如图丙和丁,敲击后      (选填“丙”或“丁”)图音叉振动的频率更高。
(4)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      (选填“强”或“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6、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图中所示的坐标纸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在答题卡上作图)
(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的地方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耳与声 (优生加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