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17图表分析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小明在清理完厨房后未将铁锅中的水渍擦干(如图),放置过程中最先生锈的部位为(    )

A . B . C . D .
2、河水净化制自来水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 . X 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 . 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 . “净化的水”为纯净水
3、学校实验室新购买了一批小苏打,应将它放入到下列哪个药品柜(   )

药品柜

药品

氯化钠

硝酸钾

铁丝

镁条

稀盐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A . B . C . D .
4、下列各选项中四个科学术语分别表示图中的甲、乙、丙、丁,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A . 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B . 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C . 有机合成材料、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D . 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5、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非常重要,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 . 称量 B . 溶解 C . 过滤 D . 蒸发结晶
6、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三种物质彼此间均能一步实现转化 B . 实现①转化,可加入碳酸溶液 C . 实现④转化,只能加稀盐酸 D . 实现⑥转化,可加入熟石灰
7、某同学为了探究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依据流程设计,下列对物质①②的选择合理的是( )

A . ①稀盐酸、②硫酸镁 B . ①稀硫酸、②硝酸银 C . ①氯化钠、②碳酸钠 D . ①氢氧化钠、②硝酸银
8、如图是包含物质a、b、c、d和盐酸卡片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单质a不可能是( )

A . Ag B . Mg C . Fe D . Zn
9、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左右两只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天平平衡,若向两烧杯中分别投入等质量,等表面积的锌粒和镁粒,待充分反应后,发现两烧杯中固体均有剩余,则天平指针发生的偏转是(   )

A . 一直偏向右 B . 先偏向左后偏向右 C . 先偏向右后偏向左 D . 先偏向左后平衡
10、图甲是甲烷燃烧实验,图乙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从实验操作角度分析,点燃甲烷前需要检验甲烷的纯度 B . 从物质检验角度分析,可在烧杯内壁涂澄清石灰水来检验甲烷燃烧的两种产物 C . 从物质分类角度分祈,甲烷属于有机物,甲烷燃烧的两种产物均属于氧化物 D . 从能量变化角度分析,甲烷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1、下表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溶解度,现取表中的四种固体20克,分别加入到盛有20℃、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其中有固体剩余的是( )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 C)

物质名称

碳酸氢钠

食盐

碳酸钠

蔗糖

溶解度/克

9.7

36

21.5

203.9

A . 碳酸氢钠 B . 食盐 C . 碳酸钠 D . 蔗糖
12、下列四幅图片,属于符号的是(   )
A . 氢元素 B . 碳原子结构 C . 磁场的磁感线 D . 壤土类土壤的组成
13、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

构成物质的原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B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

水通直流电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D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

分子间间隔变大

A . A B . B C . C D . D
14、下列四幅元素含量示意图中,能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的是(   )
A . B . C . D .
15、下列模型符合化合物的是(   )
A . B . C . D .

二、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某兴趣小组复习金属冶炼时,在参考资料上发现以下一段文字:已知在不同温度下,CO与铁的氧化物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CO2 , 不禁产生了疑问,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资料一:Fe粉和Fe3O4粉末能被磁铁吸引而FeO(黑色)不能;

资料二:Fe3O4中铁元素有+2、+3两种化合价,其化学式可用FeFe2O3表示;

【提出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Fe3O4、FeO和Fe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收集了CO与Fe2O3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取少量黑色物质用磁铁吸引

黑色物质全部被磁铁吸引

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

30%热的盐酸中 无气泡、溶液颜色变成黄绿色

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无任何现象

【实验结论】⑴乙、丙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      

⑵甲实验现象说明黑色物质中没有FeO,因此生成的黑色物质应为F e3O4

⑶试写出黑色粉末和热的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金在购买泡腾片时发现,某品牌“甜橙味”和“蓝莓味”泡腾片的主要成分一样,都包含维生素C、柠檬酸、碳酸氢钠等物质。他想通过实验探究这两种泡腾片内碳酸氢钠含量哪个更高。利用如图甲装置,分别将2种泡腾片与足量的柠檬酸反应,并用量筒测量排出水的体积,其体积值如表乙所示。

已知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

待测泡腾片

量筒内水的体积

10g甜橙味

V1

10g蓝莓味

V2

(1)小金在检验发生装置A的气密性时,关闭止水夹a,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b,发现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滴入烧瓶。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      (选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2)装置B中有一处会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请提出改进方法      
(3)改进上述问题正确操作后,若要得到结论:等质量泡腾片中碳酸氢钠含量较高是的“甜橙味”泡腾片,则V1      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实验结束后,圆底烧瓶中会有部分二氧化碳残留。试分析此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秸秆用于制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短缺问题。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 可能含有CO2、CO。小张采集了某沼气池中的气体样品,探究该找其中是否含有CO2和CO。

资料①CH4+4CuO 4Cu+CO2+2H2O;CuO+CO Cu+CO2②CH4不与碱溶液、浓硫酸发生反应。

小张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用装置F收集尾气,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接      (填“b”或“c”)。
(2)实验前要先通一会儿气体样品,然后再点燃D处酒精灯,其目的是      
(3)小张想通过装置E和装置F增加的质量来判断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实验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一会儿气体样品,充分排除装置D内反应生成的残留气体。反应结束后,测得数据如下表,请通过计算判断沼气中是否含有CO      

装置

原来总质量/克

完全吸收气体后总质量/克

增加的质量/克

装置E

115.2

118.8

 

装置F

111.5

115.9

 
4、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之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5、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进入到蔬菜中,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菜中亚硫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 )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0668

5.5188

红烧鲫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8.9483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亚硝酸根离子 ,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4)用多种菜做实验的目的是      

三、填空题(共10小题)

1、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1)发源于天台里石门水库的北干渠,长72.3公里,主要解决天台县大部分及三门县部分农田用水问题。北干渠工程影响水循环途径中的环节是       。
(2)如图是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则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           。

(2)
A . 沉淀 B . 过滤 C . 煮沸 D . 蒸馏 E . 吸附
2、研究物质的溶解度对于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下表是碳酸钠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1)实验过程如图甲所示。当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出现的现象是       。

(2)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少量碳酸钠晶体)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乙。若要使试管底部的晶体减少,可向烧杯中加入      (选填“硝酸铵”或“氢氧化钠”)。
3、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问题。
(1)图甲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图,海水淡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      
(2)图乙表示海水中水分子在一定空间内的分布图,图丙中能正确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水面上微粒分布的是      图。(可多选)

4、在盐酸中加入过量的某种金属粉末,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图中圆圈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

(1)该金属粉末可能是     。 (1)
A . Cu B . Mg C . Al D . Na
(2)图中O所代表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5、下表是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用品,据表回答问题:

用品

脱氧剂

洁厕灵

管道疏通剂

有效成分

还原铁粉

盐酸

氢氧化钠固体、铝粉

(1)有效成分为还原铁粉的脱氧剂可作为食品的保鲜剂,它能吸收      (填写物质名称),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2)打扫卫生间时,若用到“洁厕灵"和“管道疏通剂”,则在使用中应注意      。(写出一条即可)
6、已知常用的强酸(H2SO4、HCl、HNO3 , )跟常用的强碱(NaOH、KOH)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呈中性,现将白色粉末溶入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以下图示进行实验:
(1)用化学式写出: B      ,D      
(2)若无色中性液体是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 则溶质可能是      。(写出所有可 能的化学式)
7、某同学在实验室中以碳酸钡原料(含少量SiO2 , SiO2不参与反应)制备高纯碳酸钡的流程如图:
(1)试剂x应选用       (填字母)。 (1)
A . 稀硫酸 B . 盐酸
(2)操作1、操作2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等。
(3)滤液Y中的溶质除有:KOH、K2CO3以外肯定含有的是      (填化学式)
8、课堂上完成溶液配制实验中:小刚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0g 0.9%氯化钠溶液的部分操作过程中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直接放在纸上称量。

(1)他的操作中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A. b操作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盘

B. c操作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

C. d操作中平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D. e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2)小芳在配制过程也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称量氯化钠、量取 水的操作 如图为小芳操作时的读数,其他操作都正确)。小芳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水的密度为1g/cm3)约为           

(2)
A . 12.4% B . 17.2% C . 16.9% D . 12.5%
9、已知甲、乙、丙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甲在农业上常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乙难溶于水,丙是氧化物。它们之间有如图的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一步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则:

(1)写出乙物质的化学式      
(2)丙→甲的反应是      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10、研究物质的溶解度对于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下表是碳酸钠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2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1)实验过程如图甲所示。当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出现的现象是      

(2)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少量碳酸钠晶体)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乙,若要使试管底部的晶体减少,可向烧杯中加入       (选填“硝酸铵"或“氢氧化钠”)

四、解答题(共5小题)

1、工业上侯氏制碱法得到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化验员要对每批次的纯碱产品进行检验。实验中取30g纯碱样品,平均分成五份(每等分6克)依次加入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的质量为60g),每次充分反应后都进行称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假定反应产生气体全部逸出,其它气体的挥发忽略不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纯碱样品的质量/g

6

6

6

6

6

电子天平的示数/g

163.8

167.6

171.4

177.4

183.4

(1)第二次加入纯碱样品充分反应后,连同第一次实验共生成二氧化碳      克;第三次加入纯碱样品时,是否还能发生化学反应?      。(每空2分)
(2)列式计算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已知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质量均为mg的钠、镁、锌三种金属分别与25g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反应。

(1)由于金属的量不确定,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小有多种可能(不考虑镁与水的反应),如镁、锌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且都小于钠产生的氢气质量的情况表示为Na>Mg=Zn。请按以上表示,写出所有可能情况。
(2)试确定,当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小为Na>Mg=Zn时,m的取值范围      。   
(3)m=4.6时,Zn与酸反应产生H2的质量与金属质量(m)的关系如下图。请在图中再画出钠和镁二种金属分别与酸反应产生H2的质量与金属质量(m)的关系图线。(在图线上用元素符号注明) 
3、某矿石由MgO、Fe2O3和SiO2组成其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1)加入稀盐酸反应后,能采用过滤方法分离A与SiO2的原因是      
(2)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固体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溶液中的阳离子转化为沉淀。该实验条件下,使金属阳离子沉淀的相关pH数据见下表。现调节溶液B的pH值范围是4- 8,目的是       

氢氧化物

Fe(OH)3

Mg(OH)2

开始沉淀的 pH

1.5

8.6

完全沉淀的 pH

3.2

11.1

(3)该实验过程中,熟石灰固体比氢氧化钠固体能更精确地调节溶液的pH,理由是      
4、为测量某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小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于烧杯中(如图甲),分5次加入该稀盐酸溶液,每次加入稀盐酸溶液⒉5克,观察到烧杯内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随后才有气泡产生,并记录实验相关数据如下:

实验操作

0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克)

0

2.5

5

7.5

10

12.5

烧杯和相关物质的总质量(克)

74.50

77.00

79.50

81.78

84.06

86.56

查阅资料发现:碳酸钠与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过程中,若碳酸钠过量时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HCl=NaHCO3+NaCl,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1)该实验结束后,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已知随着加入的稀盐酸总质量的增加,溶液中Na+的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用图像表示出实验过程中溶液里HCO3-的数量变化。
5、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溶解度(克)

35.8

36.0

36.3

36.4

37.0

37.3

37.8

硝酸钾溶解度(克)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硝酸钾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
(2)60℃时, 向 50 克水中加入 60 克硝酸钾, 求充分搅拌溶解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 0.1%)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17图表分析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