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1-3节同步测试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如图是公园中的“传声筒”,管子是空心且两侧开口,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 . 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C .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D . 传声筒的原理和听诊器相似
2、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 .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 . 吸收了声波 C . 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 .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3、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4、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 .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 . 声音产生的原因 C .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 .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5、关于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能靠空气传播 B . 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碎纸屑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 扬声器对着烛焰发声,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 敲击装有水的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响度不同
6、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挡板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B . 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C . 医院里检查身体用的B超是通过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D .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密闭的玻璃罩内,逐渐抽去空气,声音变大
7、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高度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 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 C . 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D . 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
8、6月,“杨梅之乡”马涧的杨梅树上挂满了一颗颗沉甸甸诱人的杨梅。“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们感知到东魁杨梅“ 个大味甜”(    )
A .   听觉和视觉 B . 嗅觉和听觉 C . 触觉和味觉 D . 视觉和味觉
9、对下列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图中利用声音的音调来测量海水的深度 B . 乙图中可通过改变拨弦的位置来改变琴声的响度 C . 丙图中可通过改变杯子里水的质量来改变敲击时的音色 D . 丁图中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缺少传声的介质
10、春暖花开时节,某兴趣小组同学到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开展春季研学活动,下列情景中利用味觉来感受的是(    )
A . 听鸟声 B . 闻花香 C . 看古堰 D . 吃枇杷
11、绘制概念图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科学习笔记中概念图的一部分,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12、铺设盲道是文明城市的标配,在城市道路两边的人行道上铺设有凹凸花纹的盲道,如图所示。人在盲道上行走时主要依靠(    )

A . 痛觉 B . 触觉 C . 嗅觉 D . 视觉
13、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 )
A . 冷觉感受器 B . 热觉感受器 C . 痛觉感受器 D . 触觉感受器
14、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同学们所做的一个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该探究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 . 当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铃声减弱 C . 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 D . 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
15、将右手放到一盆冷水中,左手放到一盆热水中,过一会儿把双手同时放到一盆温水中,则两手的感觉是(   )
A . 右手热,左手冷 B . 右手热,左手热 C . 右手冷,左手热 D . 右手冷,左手冷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      

2、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      内;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
(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填字母)。 (3)
A . 响度 B . 音调 C . 音色
3、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      。如果调节音响使响度增大,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      (填“高”、“低”、“快”或“慢”)。

4、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瞎子是用      (填感觉的名称)来感知大象的形状的,此种感觉形成部位在      。  
5、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6、塘栖枇杷是全国享有盛名的传统特色果品,其果形美观、色泽金黄、果大肉厚、汁多味甜,为初夏水果中的珍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1)枇杷果大肉厚,其果实是由花的      发育而来的;
(2)枇杷汁多味甜,品尝时味觉形成的部位在      
(3)为了提高枇杷产量,果农常会对它的枝条进行修剪,那么果农剪掉的是      (选填“项芽”或“侧芽”);
(4)枇杷一般利用其种子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7、“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8、周末,小明同学跟随学校劳动实践团队走进草莓园,看到了一个个红草莓躺在绿叶中间。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又酸又甜的“……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说出一个即可)。
(2)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选填“视网膜”或“大脑”)。
(3)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这是因为      
9、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以编钟为主进行演奏乐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远在商周时代就用编钟演奏了。所谓“编钟”是一列大小不同的乐钟(如图),按谱打击就可以演奏。乐钟的大小不同,主要影响声音的什么特性?      ,该声音特性的高低与      有关

10、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敲一下音叉,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实验中小球起到的作用是      
(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说明了声音可以在      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两点阈是指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阈差异实验后得到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裸露部分

覆盖部分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颔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      组织;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据此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       (选填“密集”或“稀疏”)。
2、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4)
A . 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 . 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 . 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 . 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请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虽然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为什么?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衢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
钢丝10cm0.2mm
钢丝10cm0.1mm
钢丝5cm0.1mm
钢丝5cm0.1mm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知: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1-3节同步测试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