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复习:物质的酸碱性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如图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根据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 苹果的酸性比橘子强 B .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柠檬 C . 草木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 清洁剂为强酸性或强碱性
2、多数花卉适宜在弱酸性土壤中生长。某盆花长势不佳,经测定盆中土壤的pH为7.6,在用较稀的硫酸亚铁溶液浇灌后,长势良好。这说明该硫酸亚铁溶液的pH( )。
A . 大于7 B . 小于7 C . 等于7 D . 无法判断
3、有三个实验操作:①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②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③硫酸溶液中加水。下列是溶液pH变化的三个图像,与上述实验操作顺序相对应的排列是( ) 。

A . 甲、乙、丙 B . 乙、丙、甲 C . 丙、甲、乙 D . 甲、丙、乙
4、向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慢慢滴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变化的过程是( )。
A . 红→蓝→紫 B . 紫→蓝→红 C . 红→紫→蓝 D . 蓝→紫→红
5、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加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是(   )

A . 石灰石 B . 熟石灰 C . 纯碱 D . 烧碱
6、类推是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 .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混合物 C . 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则分子也不可以再分 D . 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需要被润湿,否则测得的pH一定会偏小
7、下列体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 胃液 B . 汗液 C . 胰液 D . 泪液
8、下列有关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和结论

A

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说明硫酸过量

B

将少量NaOH固体投入稀硫酸中

溶液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放热

C

向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溶液由红色刚刚变成无色,证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D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CuO粉末

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过量

A . A B . B C . C D . D
9、经检验,四种溶液中除含有水分子外分别只含有以下离子,其中属于酸的水溶液的是(    )
A . H+、Na+、SO42- B . Ca2+、Cl- C . Ba2+、NO3- D . H+、Cl-
10、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结果会( )
A . 偏大 B . 偏小 C . 不变 D . 都有可能
11、取三种植物的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得到花汁.各取少许花汁,用稀酸和稀碱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酸溶液中的颜色

花汁在碱溶液中的颜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绿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雏菊

无色

无色

黄色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可用雏菊花汁来区别稀HCl和NaCl溶液 B . 25℃时,遇到pH=10的溶液,玫瑰花汁会变成粉红色 C . 研磨花瓣过程中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其中的色素 D . 上述三种花汁都能用作酸碱指示剂
12、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某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10,则该溶液( )
A . 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B . 实际的pH<10 C . 一定存在OH﹣         D . 一定为碱溶液
13、如图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的变化图象,根据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 .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C .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 . 图中d点说明NaOH溶液已很少了
14、K2CO3 在化学实验中做干燥剂,其吸水能力中等, 能形成带两个结晶水的碳酸钾 (K2CO3·2H2O),但是与水作用较慢,其水溶液呈碱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K2CO3在水中会电离出OH- B . 往K2CO3溶液中加NaOH后溶液的pH降低 C . K2CO3溶液中存在OH- D . 往蓝色石蕊试纸上滴加K2CO3溶液,试纸显红色
15、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 ( )
A . 食盐 B . 食用碱 C . 山茶油 D . 食醋

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老师在演示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变红,但又立即消失呈无色。同学们分析原因:有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变质,有同学认为是其它原因。老师建议在这个溶液中边滴加稀盐酸,边搅拌,观察到NaOH溶液颜色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1)小柯认为是氢氧化钠变质引起褪色是不成立的,小柯的理由是      
(2)小柯同学通过网络搜索“酚酞”得知,酚酞(以H2In表示)其实是一种极弱的酸,遇碱溶液变红的变化可表示为:H2In(无色) In2-(红色),而后来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在pH>12的条件下,In2-离子会进一步转化为InOH3-离子(无色),使溶液褪为无色。

根据上述信息写出H2In遇NaOH溶液变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据此小柯知道老师让他滴加稀盐酸的用意了,实验中溶液变红又褪色是因为      

(3)小柯同学把无色酚酞滴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红色且不褪色,请分析原因      
2、小明和小天同学想“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放热”,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小明的实验: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30mL,用温度计测出其温度为13℃,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体,一段时间后再用温度计测出溶液温度为22℃.由此,小明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

②小天的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等固定装置省略)。

向烧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到红墨水在实验过程中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由此,小天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请回答:

(1)小明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      
(2)小天的实验中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法,他的实验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是在装置中增加了导管a,导管a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3)【反思拓展】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认为他的实验中NaOH与稀硫酸两者已恰好完全反应。小天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是不可靠的,于是他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是      ,说明溶液呈中性。
3、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1)方案一:测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值。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值 ,发现pH 小于7。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      过量。

(2)方案二:观察      。(根据下图图示实验步骤,概括方案要点)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3)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想上的相同点是      
4、某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反应的实验时,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用滴管慢慢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烧杯中溶液为无色。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液M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Ⅰ: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M呈中性。猜想Ⅱ:      

[实验探究]

⑴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科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显紫色

猜想Ⅰ正确

⑵小思设计了实验方案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Ⅱ正确

[分析评价]同学们对小思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如果猜想Ⅰ正确,按照方案二的实验操作,也会生成白色沉淀,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再次探究]

如果要验证猜想Ⅱ正确,可以设计实验方案三: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进行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并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填序号)。

①锌粒;②铜丝;③二氧化碳;④氧化铁;⑤氢氧化钾;⑥硫酸铜:⑦碳酸钙;⑧硝酸铵

三、填空题(共6小题)

1、某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剂

盐酸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氢氧化钠

颜色

红色

浅红色

黄色

黄色

淡蓝色

蓝色

(1)从上表可知,该花汁显色效果与指示剂      相似(填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
(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2、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温度计测出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的稀盐酸质量而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

(1)由图示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      (填“吸热”、“放热”)反应;
(2)B处溶液的溶质是      
(3)在C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4)在D处溶液里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即可推断稀盐酸已过量,请判断该推断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小正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剂

稀盐酸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

颜色

绿

绿

绿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
(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3)请写出用pH试纸测定澄清石灰水pH值的操作方法      
4、测定人体体液的pH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状况,如图是小茗同学体检报告单截图,看图后回答问题:

项目

检测值

正常pH范围

血浆

7.4

7.35-7.45

胃液

0.8

0.9-1.5

胆汁

7.21

7.1-7.3

胰液

7.8

7.5-8.0

(1)小茗同学的指标中有一项出现异常,医生除了给他开了药物之外,还提醒他注意饮食,下列食物(近似pH如下) 中适合该同学得有         。 (1)
A . 番茄(4.0--4.4) B . 苹果(2.9--3.3) C . 牛奶(6.3-6.6) D . 豆浆(7.4--7.9)
(2)小茗同学想到在实验室中可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度,于是他从家里找来苹果,并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了测量,那么测得的pH比实际结果       。 (2)
A . 偏大 B . 偏小 C . 不变 D . 无法判断
5、为证明酸与碱发生反应,实验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室温下,甲同学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稀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1)该曲线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B     点后溶液温度下降的原因是      
(2)B 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成分是      ,B 到 A 的过程中溶液的 pH 逐渐减小。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SO42-的个数比为      时,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
6、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同学验证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2)通过酚酞变色不能准确判断是否完全反应,于是同学们改用 pH 试纸,测得反应后的溶液的 pH<7,说明此时稀盐酸过量,则溶质成分是      (写化学式)。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

据图填空:

(1)图1所示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图1所示反应恰好完成时的现象是      

小明认为图2、3中的      可以代表此时的溶液中所含有的粒子(其中的水分子和极少量的酚酞没有画出,并认为可以用      实验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

(3)根据图1反应历程图4、5中能正确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是:      

(4)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40g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       g.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复习:物质的酸碱性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