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40小题)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 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 . 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会出现反射活动
D .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 )
A . 树突和轴突
B . 细胞体和轴突
C . 细胞体和突起
D . 细胞质和细胞膜
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 .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
B .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 .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4、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 .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 . 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 . 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 . 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 CO2、血红蛋白、H+、尿素
B .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 . 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 . Ca2+、载体、氨基酸
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 . 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 .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 . 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7、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
A . 影响因素不同
B . 起始条件不同
C . 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
D .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8、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 . 细胞内液
B . 血浆
C . 淋巴
D . 组织液
9、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A . 血液
B . 血清
C . 淋巴
D . 细胞内液
10、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 . 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 . 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 .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 .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1、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最少需要( )个神经元.
A . 1
B . 2
C . 3
D . 4
1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 .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13、如果割除幼鼠的胸腺,则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
A . 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 . 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 . 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 . 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14、调节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系统不包括( )
A . 神经系统
B . 内分泌系统
C . 运动系统
D . 免疫系统
15、甲亢病人常不能控制自己,急躁、失眠,这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 )
A . 分泌过多,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的速度过快
B . 分泌过多,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
C . 分泌过少,影响生长发育
D . 分泌过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低
1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 . 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 .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 . 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17、与靶细胞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进入体内的抗原都可以成为靶细胞的一部分
B . 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才能成为靶细胞
C . 靶细胞裂解时病原体同时死亡
D . 靶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死亡
18、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
A . 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减少
B . 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增加
C .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增加
D .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减少
19、能识别抗原的一组细胞是( )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浆细胞 ⑥效应T细胞.
A . ①②③④⑥
B . ②③④⑤⑥
C . ①②③⑤⑥
D . ①⑤⑥
20、扦插的枝条带芽,易生根成活的原因是( )
A . 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B . 芽能产生生长素
C . 芽生长迅速
D . 芽的顶端分生组织能进行细胞分裂
21、当生长素浓度(mol/L)在10﹣10~10﹣8的范围时,燕麦胚芽鞘的弯曲度与浓度成正比,当浓度超过10﹣6时胚芽鞘不再生长.这个事实说明生长素( )
A . 由顶端分生组织合成
B . 具有移动性(向下运输)
C . 集中于生长旺盛部位
D . 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2、植物的生长与发育除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外,也受植物体内激素的调节,下列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哪一项错误( )
A . 生长素与果实的发育有关
B . 乙烯与果实的成熟有关
C . 脱落酸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促进芽的休眠
D . 植物的向光性反应与细胞分裂素分布不均有关
23、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
A . 种群处于衰退期
B .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 .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 . 群落结构太复杂
24、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的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A . 46
B . 25
C . 12
D . 96
25、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
A .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 . 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 .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 . 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26、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 .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 .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 .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D .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27、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 种群密度
B . 年龄组成
C . 性别比例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
28、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9、如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剧烈的是( )
A . CD段
B . DE段
C . EF段
D . FG段
30、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
A . 光照强度
B . 土壤类型
C . 温度高低
D . 生物种群特征
3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B . “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 . “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32、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 )
A . 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 . 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块为样方
C . 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
D . 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33、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 . 海带、梨树、酵母菌
B . 蘑菇、水绵、洋葱
C . 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34、如图为测定A,B为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递的实验装置,图中ab=cd.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c处,电流表的变化是( )
A . 刺激b点,B神经元上电位由“外负内正”迅速变为“外正内负”
B . 刺激c点,A神经元上电位由“外正内负”迅速变为“外负内正”
C . 刺激b点,灵敏电流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 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35、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
A . 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 . 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 . 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 . 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3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 .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37、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A . 能量与营养级
B . 能量与个体大小
C . 能量与个体数量
D .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38、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 . 物种
B . 种群
C . 群落
D . 生态系统
39、如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 .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 . 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 .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 .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40、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 . 100只
B . 200只
C . 300只
D . 400只
二、简答题 (共4小题)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甲图表示酵母菌的个体数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2)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t2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受到 等因素的制约
(3)请在乙图中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4)如图丙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4)
A . 捕获该种群的最佳时期为t0﹣t1
B .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 .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 在t1﹣t2时间,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如图所示是一个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 , 猫头鹰占 个营养级.
(2)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
(3)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4)该食物网再加上 和 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 和 .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 构成群落,a﹣l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请补充碳循环缺少的箭头 .
(2)大气中的碳主要依赖于[ ] 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碳在A,B,C之间主要以 形式传递.
(3)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A经过d过程的供能比例为N,则按最低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的总能量M与N的函数关系式为: .
4、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百万千焦,这部分能量是 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 ;
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 ;
③还有少数能量被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