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三章神经调节、动物行为、体温调节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实验处理 | 正常时 | 仅阻断A神经 仅阻断B神经 | |
心率(次/分钟) | 90 | 180 | 70 |
模型特征 | 攻击频率 |
腹部银色 | 低 |
腹部红色 | 高 |
腹部有红色条纹 | 高 |
动物种类 |
甲 |
乙 |
丙 |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
51 |
28 |
4 |
模型特征 |
攻击频率 |
腹部银色 |
低 |
腹部红色 |
高 |
腹部有红色条纹 |
高 |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
②白天的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分量
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水分
④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到达的温度
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二、填空题(共6小题)
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掉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喝到了牛奶。从此,它学会了偷喝门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请回答:
如图所示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图解,请据图回答:
如图是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三、实验探究题(共11小题)
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研究成果二:切除了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的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
①给狗喂食,有唾液从瘘管流出;②单以铃声刺激狗,瘘管处无唾液流出;③每次喂食以前先响一次铃,然后再喂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后,若只响铃声,也有唾液从瘘管处流出;④若以后每次只响铃声不喂食物,则从瘘管处流出的唾液量逐渐减少,最后无唾液流出。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A.黄鼠狼偷鸡 a.防御行为
B.大雁的迁飞 b.攻击行为
C.蜜蜂总是群集在一起 c.社群行为
D.两只雄狮在搏斗 d.迁徙行为
E.野兔时刻竖起耳朵听周围的动静 e.觅食行为
F.雄蛙鼓起鸣囊 f.繁殖行为
A.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