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6节 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下列图像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 . B . C . D .
2、生活中常用的“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 .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的止沸 C .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的止沸 D . 扬汤止沸能彻底的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生活中常用瓷碗炖食物,碗与锅底不直接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里的汤一定(  )

 

A . 会沸腾,但慢一点 B . 和锅里的水同时沸腾 C . 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 . 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4、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要求是碗不能与锅底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水会(  )

A . 稍后沸腾 B . 温度总是低于锅内水的温度,因而不会沸腾 C . 同时沸腾 D . 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5、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右下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 .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 .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D .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6、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已知液态氮沸点-196℃,液氧沸点-18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氧气 B . 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 . 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氧气后产生氮气 D . 木条熄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而氮气不支持燃烧
7、“大树底下好乘凉”,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大树下乘凉,其主要原因是( )
A . 大树能吸收太阳的热辐射 B . 大树下宽敞通风 C . 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份蒸发需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D . 大树易于将热量传到地上
8、小妍在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关于本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通过观察哪个先蒸发完,就能判断哪个蒸发快 B . 对比甲和乙,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C . 对比甲和丙,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D . 丁实验中,可借助吹风机对其吹热风
9、冬天早晨,爸爸送小柯上学。开了一段路后,小柯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发雾变模糊;爸爸开启除雾装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 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 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 启动车外的雨刮器可以除雾 D . 除雾装置加速了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10、下列关于液化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冬季从户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B . 夏季从室外走进空调房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C . 冬季凌晨玻璃窗户外侧常出现水珠 D . 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内侧玻璃上常出现水珠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

夏天,剥开包装纸的冰棍会冒“白气”是      现象(汽化/液化);根据你的观察,在室内无风时,冰棍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图      (甲/乙)。

2、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从外界      热量;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向外界      热量。
3、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            以及      等因素有关;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的温度      ,因此蒸发具有      作用。
4、将湿衣服摊开放在向阳的地方,衣服干得快,这是因为衣服在阳光照射下,衣服里水的温度      ;把衣服摊开,增大了      ,加快衣服里水的      ,所以衣服干得快。
5、在淡水奇缺的地方,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利用塑料布来收集露水。露水的形成是      现象,该过程需要      热。

三、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

1、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科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现点。实验过程:(实验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通入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 , 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
(3)小思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完成小思设计的实验方案:①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②再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 , 并与t2比较,t2高于t3 , 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2、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联系实际】①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摊开晾比叠着晾干得快,晾在通风处比无风处干得快;②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

【作出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      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      ,请你列举一个应用该特性的事例:      

3、小西见滴在皮肤上的“风油精”马上就“干”了,就想研究液体在什么条件下“干”得快。


(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      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应进行      (选填序号)组实验,并获得证据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的结果。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      (选填序号)。 (3)
A . 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 . 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 . 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4、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两图       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5、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明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停止通水蒸气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 , 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科认为仅凭“t2高于t1”的现象还不足以证明小明的观点,因为:      
(3)小科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 , 若      ,则可以验证小明的结论是正确的。
6、某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该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 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水和两滴水,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理由是:       
7、如图甲是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在液体沸腾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该液体的沸点为      ℃,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

8、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9、学习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回答以下问题:
(1)学习小组研究温度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请从图甲中选择他们需要的实验器材      

(2)图乙是研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实验装置。

①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

②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乙图中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以下是他们设计的三种玻璃片,玻璃片内有不同形状的凹陷,可以滴加液体。从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你选择哪种玻璃片进行实验,并说明理由。      

10、小金同学发现酒精涂抹在手上很快就干了,而把水涂抹在手上干得相对较慢。于是他猜想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为了研究酒精与水这两种物质哪种蒸发更快,小金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实验的设计:

图片_x0020_387

物质

质量(克)

温度(℃)

小烧杯

实验现象记录

2

15

相同

酒精

2

15

相同

(1)把水和酒精放在两个相同的小烧杯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控制      相同。
(2)表格中实验现象记录的内容是      
(3)水或酒精蒸发的模型应该是      (选填“甲”或“乙”)

四、解答题(共11小题)

1、

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画出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大致图像。

2、

 夏天,用冷水洗过的两件完全相同的湿衣服,都展开挂在晾衣绳上,一件在阳光下,另一件在树荫下,如图所示.阳光下的湿衣服干得快.请解释这个现象.

3、中考前,为了给你增加营养,爸妈准备早餐时,经常煮鸡蛋,煮鸡蛋时,水开了后,为了能快点煮熟,爸爸建议用大火加热,而妈妈认为水已经开了,用小火同样能将鸡蛋很快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为什么?

4、

五一节放假,早晨小明帮助妈妈准备早餐,当他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火腿(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它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却擦不干,但是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自己也会变干,请你解释上述现象。

5、有人用锅煮鸡蛋,当水烧开之后,为了使鸡蛋快点烧熟,他加大火力,让水沸腾得更加剧烈些,试用科学原理分析他的做法是否合理。

6、《扬子晚报》2004年5月21日A4版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氮气泄露,夏现冬景).

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

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

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阅读了这则新闻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

(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么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
(2)车罐内液体氮发生泄露时为何会冒出“白烟”?
(3)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
(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么做?
7、请利用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应用实例:
(1)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的保存蔬菜,人们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2)夏天在地面洒水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      
(3)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8、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小明给烧杯的中的水进行加热,每隔一定的时间测量水的温度,并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24分钟之后,水温度始终维持在如图所示的温度不变,也没有出现沸腾现象,但烧杯中的水却在不断地减少。老师建议小明在烧杯上盖一张硬纸片进行实验。小明发现加盖硬纸片后,水温很快升高,且出现了沸腾现象,烧杯中的水量几乎不变。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划线部分的现象作出解释。

9、夏天,完好的自来水管外表面有时会出现水珠,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
10、小明洗完热水澡后,发现浴室内的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所示。小明认为A管通的是热水,B管通的是冷水。你认为小明的判断对吗?请说明理由。

11、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

第39题图

 
(1)用图甲所示的炖盅炖汤,锅盖周围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选填“空气”或“炖盅”) 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在炖汤的过程中,能闻到汤的香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2)大煲内的水沸腾后,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选填“同时沸腾”或“不会沸腾”)。
(3)图乙和图丙所示的粒子模型表示沸腾的是      (选填“图乙”或“图丙”)。
(4)当大煲内的水沸腾后为使汤料快点煮熟,加大火力让水沸腾更剧烈,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五、综合说理题(共4小题)

1、同学们洗手后,在没有毛巾之类的东西擦手时,为了尽快除去手上的水,总是习惯把手反复甩一甩,这样就使手不再湿淋淋的,甚至不一会就干了。请你分析手上的水变干的原因,写出两方面原因。


2、“水雾”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夏天开着空调的教室和寒冷冬天的教室,窗玻璃上都会出现水雾(水珠)。请判别两种情况下水雾分别出现在窗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并解释夏天窗玻璃出现水雾的原因。
3、小明坐动车到西藏旅游,当经过青藏铁路一个路段时,看到路基两旁插了一排的管子,如图甲所示。小明很好奇,查阅资料知道了这些管子称为“热管”。原来,青藏铁路的建造要穿越很多“多年冻土”区,冻土稳定才能确保路基稳定。插入这些热管就是保证“冻土”区冰块不会因温度过高熔化而导致路基松软不牢固。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其示意图如图乙。热管下端5米插入冻土中,上端2米露在空气中。当冻土的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时,热管就开始工作,以保持冻土低温。请结合所学知识,对热管能帮助散热,保持冻土低温的原理做出合理解释。

4、小柯在家煮面条时发现:开着燃气灶煮面条的时候, 水沸腾后,锅上方几乎看不到“白气”(如图甲);把燃气灶的火熄灭后,短时间内水还在沸腾,此时锅 的上方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乙)。请用科学原理解释熄火前后两个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6节 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