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m,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拔为-11034m,它们两者的相对高度为( )
A . 2186m
B . 8848m
C . 11034m
D . 19882m
2、下图各等高线图所反映的地形为山谷的是(单位:米)( )。
A .
B .
C .
D .




3、某校学生在科学课上,用橡皮泥制作了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以下图为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
(1)根据上图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1)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上图地形部位有一处标注存在错误,是( )。 (2)
A . 山脊
B . 鞍部
C . 山谷
D . 陡崖
4、在下图中,等高线上的字母与实际地形图上的字母配对正确的是( )。
A . a-f
B . b-h
C . c-g
D . d-e
5、如图所示为等高线地形图,不能在图中找到的地形部位是( )。
A . 山峰
B . 山谷
C . 鞍部
D . 山脊
6、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角峰众多,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 流水侵蚀作用
B . 风力侵蚀作用
C . 冰川侵蚀作用
D . 风化作用
7、风光旖旎的珊瑚礁,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 流水冲洗
B . 冰川堆积
C . 生物堆积
D . 风力作用
8、发射“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酒泉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周围是大片的风蚀城堡和沙漠。影响这一地区地 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 流水作用
B . 冰川作用
C . 海浪作用
D . 风力作用
9、在以下地表形态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
A . 褶皱
B . 断层
C . 冲积平原
D . 火山




10、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内力作用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
B . 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因为只受流水的冲刷
C . 内力作用是主导作用,所以在任何地方都占有优势
D . 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是因为该地区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11、图中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 . 流水
B . 冰川
C . 风力
D . 生物
1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不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引起的是( )
A . 三角洲
B . 海岸边的怪石
C . 喜马拉雅山
D . 沙漠中的石蘑菇




13、温州七都岛被誉为瓯江中的绿色明珠,它是瓯江下游的河沙长期冲积而成,由此可见形成该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 风力
B . 流水
C . 生物
D . 冰川
14、小应从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 . CB坡度比DB坡度更陡
B . A处比B处海拔高
C . E处是山脊
D . B、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15、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 . 沙漠中的石蘑菇
B . 火山湖
C . 海岸的“怪石”
D . 喜马拉雅山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B . 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 . 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 . 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7、如图的地形剖面图,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常到A、C两地避暑的原因是( )
A . A处地处迎风坡,降水多;C处沿海降水多
B . A山顶海拔高,气温低;C处在海边,有海水对气温的调节
C . 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弱;C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强
D . 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弱
18、织金洞中遍布石笋、石柱,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享有“中国溶洞之王”的美誉。影响织金洞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 . 风力
B . 流水
C . 冰川
D . 生物
19、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中,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是( )
A . 冰川
B . 蘑菇石
C . 溶洞
D . 三角洲




20、《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貌(如图),后在很多干旱地区也发现了类似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 . 流水
B . 风力
C . 冰川
D . 海浪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地球的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 、 、 和平原五种类型;根据下表所述地形特点,判断并填写所述地形类型。
地形特点 |
地形类型 |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起伏很小 |
|
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 |
|
相对高度超过200米,陡坡顶尖,连绵起伏 |
|
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坡缓顶圆 |
|
海拔很高,顶面平坦宽广 |
|
2、等高线地形图是将不同高度的 投影到同一平面上,用来表示 的地图。请根据下表所述等高线的特点,写出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
等高线特点 |
等高线闭合,内高外低 |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
两个山顶之间的平坦区域 |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
地形部位 |
|
|
|
|
|
3、读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 .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判断理由是: 。
4、读某地各点的海拔图(单位: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尝试绘制等高线:首先经过地形测量获得各点的海拔;把海拔相同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最后在每条等高线上标出海拔。
(2)根据等高线,判断这个地形是 ,理由是 。
5、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地形部位在图中的代号:
山脊: ;鞍部: 。
(2)图中修建水库最适宜的地点是 ,理由是 。
6、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1)
A . 高原
B . 盆地
C . 丘陵
D . 山地
(2)该地多次遭受暴雨袭击。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发生滑坡、崩塌的是 。 (2)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3)李村在王村的 方向。
7、如图是浙江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 其中坡度较陡的是 路线,判断依据是 。
8、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 (1)
A . 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 . 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 . 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选填“甲”或“乙”)地 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图中字母F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选填“AC”或“BC”)
(4)山顶D位于山顶C的 方向。
10、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1)
A . 山顶、山脊、峭壁、山谷
B . 山顶、山脊、山谷、峭壁
C . 山谷、峭壁、山顶、山脊
D . 山顶、山谷、山脊、峭壁
(2)乙河千流流向大致是( ) (2)
A . 从西向东流
B . 从东南向西北流
C . 从北向西南流
D . 从西南向东北流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读图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画出了甲河的四条支流(a、b、c、d),其中错误的是 ,理由为 。
(2)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3)甲河的大致流向为 。
(4)如果水库蓄水后,最高水位可达550米(海拔)。为了不被淹没,乙、丙两村庄需要搬迁吗?请说明理由。
2、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336.15米,面积3.5平方千米。它扼守珠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政府现已将其规划为森林公园。下图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 。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2)
A . 内力作用
B . 流水作用
C . 风沙作用
D . 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d的北坡坡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 。
3、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单位:米)
(1)写出C处的地形名称: 。
(2)试在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用▲表示)。
(3)A点和B点的高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4)一位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山顶,可以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请问从哪一点出发会容易些?
4、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下图为他们出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线地形图。
(1)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 (选填④或⑥)。
(2)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 (选填序号)
(3)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崖、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哪个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并说明理由。
5、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写出以下序号所代表的地形部位。
(1) ① ② ③ ④ ⑦
2、读图,回答1、2题。
(1)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 (1)
A . 陡崖
B . 鞍部
C . 山谷
D . 山顶
(2)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2)
A . 150米
B . 200米
C . 300米
D . 400米
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力作用主要是指 、 、 、 、 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2)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流水的冲刷使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 ,如图 (填字母)所示;也会使石灰岩溶蚀而形成许多 ,如图 (填字母)所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积而形成 和 ,如图 (填字母)所示。
(3)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 ,如图 (填字母)所示;沙的沉积会形成 ,如图 (填字母)所示。
(4)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的移动作用下会形成 和 ,如图 (填字母)所示。
4、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各测量点已注明了海拔(单位:米),试绘出等高线地形图。
(2)该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形为 。
(3)该地形的走向大致是 向。
5、读图回答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 ,B表示的地形是 ,C表示的地形是 ,G表示的地形是 。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 ,判断理由是 。
(3)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乙山位于甲山的 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