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4小题)
下图显示了19世纪中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军海军编制的差异表明了( )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斗争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
以下为国际工人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对应的分别是( )
1848年 1917年
①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②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③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是中国共产党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数,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③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历史《地理志》
材料二 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1688年确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女王再也没有行使国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院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缪《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一 在罗马早期,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执政官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材料二 1901年,清朝下令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汰20%至30%的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直到清朝覆亡,总共只编成十四镇和十八个混成协(旅)、又四标(团)及禁卫军一镇,约17万人左右。……为争夺“新军”的指挥权,激化了满、汉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于“新军”军官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对士兵也要求具有某些文化知识,从而为革命知识分子的活动提供了条件,最终使“新军”成为一支反清力量,这是清朝统治者始料不及的。——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转》,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①孔子 ②苏格拉底 ③朱熹 ④黄宗羲 ⑤威廉·莎士比亚 ⑥卢梭 ⑦梁启超 ⑧陈独秀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