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3小题)

1、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 .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 .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2、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 食物腐烂  B . 铁锅生锈  C . 纸张燃烧  D . 剪纸成花
3、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汽油的挥发 B . 酒精的燃烧 C . 矿石的粉碎      D . 铁丝的弯曲
4、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 手工刺绣 B . 西瓜切块 C . 露天烧烤 D . 冰冻凉粉
5、下列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 硫酸铜晶体的研碎 B . 水的沸腾 C .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D . 碘的受热和冷却
6、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 . 发出耀眼的白光 B . 放出大量的热 C . 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 D . 颜色改变
7、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 浓盐酸的挥发性 B . 浓硫酸的脱水性 C . 硝酸的氧化性 D . 碳酸的不稳定性
8、世界万物都在变化,下列各图所示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湿衣服晾干 B .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 食盐水的蒸发 D . 灯泡通电发光
9、实验室里几种物品在互相谈论着,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 . 生石灰:把我扔在水中好难受啊 C . 石蜡:温度一升高,我就熔化了  D . 灯泡:我通电后发光了,给学生带来光明
10、本次化学考试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 白色 B . 可燃 C . 易撕碎 D . 不溶于水
1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 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 B . 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C . 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 D . 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12、央视 3·15 晚会曝光辣条食品问题后,食品安全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下列有关加工食品的做法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 用小苏打制作馒头 B . 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C . 用工业石蜡等涂抹在苹果表面给苹果“保鲜” D . 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13、物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电灯通电发光      ②纯碱晶体风化        ③铁生锈            ④干冰升华

⑤石灰刷墙          ⑥盐酸挥发            ⑦石块粉碎成石子    ⑧粮食酿酒

A . ②③⑤⑧ B . ②⑤⑥⑧ C . ①③④⑧ D . ①④⑥⑦

二、填空题(共14小题)

1、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记录: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②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重量;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的是否是二氧化碳;④把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以上各项目中,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由此可知,木炭的化学性质有        。

2、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选择填空。
汽油燃烧属于       ; 汽油能燃烧属于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水结成冰       

3、自然界有“雷雨发庄稼”的现象,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下:

①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难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

②一氧化氮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③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与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根据以上内容填空:

(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写两条)       。

(2)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石油称为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加热原油使其气化,再分别冷却,在不同温度下可分别得到汽油.柴油.沥青等石油产品,此过程称之为石油的分馏.将汽油.柴油等进一步高温加热,使其变成质量更小的气体分子——石油气,该过程叫石油的裂化.试回答:两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原因是      .

5、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厨房里的糖和食盐:      ;白酒和食醋:      ;面粉和洗衣粉:      ;铜丝和铁丝:      .

6、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

A.电灯发亮     B.镁条燃烧    C.酒精燃烧     D.白糖受热变成炭    

E.白糖熔化        F.铜铸成铜器     G.铜器生锈        H.卫生球消失

7、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或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边气化,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      .

8、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      (写出两条即可);
(2)乙酸和过氧乙酸都是无色液体,且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要把两种液体区别开来,可采用的方法是:      
9、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是人类使用的基础材料,它们以各自的特点满足着人类多方面的需要.
(1)金属材料中,有一类贮氢合金能够结合氢气形成金属化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释放出氢气,该贮运原理属于      变化.
(2)有机高分子材料“玉米塑料”,因其可降解被广泛用来替代一次性泡沫塑料,“玉米塑料”的使用可减少环境污染.20世纪30年代,尼龙因其抽成细丝极像蚕丝而被推向世界,生活中可采用燃烧方法区分尼龙和蚕丝,也可用化学试剂      来区分.
10、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使细菌的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这种变化属于      变化.要配置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5%的消毒溶液,溶解时要用      搅拌.

11、2015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请回答:
(1)早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就有抗疟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里的“水”作      (选填“溶质”或“溶剂”).
(2)上述水煎青蒿治疗疟疾,药性很不稳定,效果很差.屠呦呦改用乙醇控温60℃,药效显著提高.经过多次提取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用一种更适宜的物质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种适宜的物质是      

(填下表中的编号).

编号

A

B

C

D

物质

丙醇

煤油

乙醚

四氯化碳

沸点/℃

97.4

180~310℃

34.5

76.5

12、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以下试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请你归纳出这种金属的一点物理性质        ,

一点化学性质      .

13、在实验室里观察硫酸铜晶体是      色固体,用酒精灯加热后失去结晶水变成      色粉末,加热前后是两种物质,因而可判断为      变化,往粉末中加入水会显      色,利用这点性质可判断      的存在。
14、判断下列物质的变化类型,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填字母)

a 纸张燃烧 b 浓盐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减小 c 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d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e 浓硫酸在空气中质量增加 f 浓硫酸涂在纸上,纸张变黑 g 钢铁生锈

h 碳酸钠晶体放在空气中变成碳酸钠粉末

三、解答题(共4小题)

1、如何判断一瓶在市场上销售的无水酒精中是否掺水?

2、2001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苯的化学式为C6H6 ,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      

(2)苯的化学性质有:      

3、把金属钠用小刀轻轻地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钠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金属钠具有的性质:

(1)物理性质:硬度      ,密度      ,熔点      ,颜色      

(2)化学性质:      .

4、阅读下列信息,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 ℃、2.02×104千帕和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NH3)。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和氧气可以在铂催化和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这一成果生产的化肥给农业带来了丰收,也获得了代替智利硝石生产炸药的原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德国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能快速生产氨和硝酸,使粮食和炸药的供应有了保障,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康二世开战的决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1)氨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3)用化学方程式写出氨的实验室制法:      .
(4)氨的用途: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在实验室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将煤油吸干,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面为银白色,将切下的小块钠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钠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在水中快速地游动,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查阅资料得知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NaOH)。
(1)由此推断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有:

      

      

      

(2)钠的密度比水      ,比煤油      。(填“大”或“小”)
(3)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