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1:声和光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周末,小科一家到瓯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 . 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 . 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 . 小科的身“影”一一光的直线传播
2、事物总是在变与不变中相统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气压改变时,空气的密度一定不变 B . 温度改变时,玻璃的导电性会发生变化 C . 位置改变时,物体的质量一定不变 D . 介质改变时,声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3、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 . 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 . 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 . 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 . 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4、“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是因为(   )
A . 光的直线传播 B . 光的反射 C . 平面镜成像 D . 光的折射
5、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并穿过,其光路如图所示,关于四个角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

A . α11 B . α22 C . α12 D . γ12
6、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处试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 . 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 . 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 C . 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 . 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
7、“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下列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 B . C . D .
8、标有甲、乙两点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图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虚线处,观察到如图2所示场景,此时看到筷子上的甲点或乙点,光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右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2、小敏做了如下三个光学实验:
(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      时针方向转动。
(2)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敏选择玻璃板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是       
(3)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发现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3、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环境条件改变时,人体往往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以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与平衡。如:
(1)长期居住低海拔区域(如杭州)的人刚进入高海拔区域(如青藏高原)其呼吸频率将      ,以适应氧气稀薄的高原环境。
(2)人体从常温环境进人低温环境中时,皮肤血管的管腔将      ,从而降低皮肤温度,以利于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从常温进入高温环境中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的情况下,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将      , 以利于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4)人们从明亮的环境进入黑暗的场所,眼球的瞳孔将      以增加进入瞳孔的光线适应黑暗的环境。
4、科学方法是开启大自然奥秘之门的钥匙。

(1)如图所示,用鼓锤分别重敲和轻敲鼓面,铜鼓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可以通过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显示出鼓面振动的情况。通过实验可知:鼓面振动的       越大,响度越大。
(2)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科学上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实际上光线并不存在。为了形象地表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强弱和方向,科学上引入了      的概念,实际上它也并不存在。
5、宁波某校课外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杆,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2021 年3月14日正午时刻圭杆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

(1)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2)图中杆影从O到A指向      方。
(3)预测2021年6月20日正午时刻,该圭杆的杆影长度将比55.7cm      (填“大”或“小”)。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我国继去年嫦娥五号成功登月之后,今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携祝融号火星车又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天问一号探测器从进入火星大气到着陆火星表面的9分钟过程中,依靠自身完成弹开降落伞、反推发动机点火、悬停避障、缓冲着陆等多个动作,实现速度从4.9km/s降低到0m/s。月球和火星部分信息见下表。

天体

离地球距离

天体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

表面状况

大气压情况

火星

5.5×107km-4×108km

约为地球上的2/5

岩石、高山、平原

只有地球大气压的1%,大气中95%为二氧化碳

月球

3.6×107km-4×108km

约为地球上的1/6

环形山、高地、平原

没有

(1)探测器着陆火星时离地球约为1.8×108km,根据相关报道,探测器着陆火星表面的9分钟过程中,它会“失去”地面指挥人员的控制,只能依靠自身独立完成各种精确动作。请你根据数据计算并分析探测器“失控”的原因。(提示:通讯信息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其速度为3×105km/s)
(2)已知祝融号火星车质量为240kg,它随探测器降落至距离火星表面100m时,先悬停避障然后着陆到火星表面。请计算从距离火星表而100m处到着陆火星表面过程中火星车重力做了多少功。
(3)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火星开展了40余次探测活动,成功的却不到五半,但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并未停止,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火星上将会建立研究站进行长期考察。你认为在设计制定建立研究站计划时,需要考虑人类生存的问题有:       (写出一点即可)。
(4)如图为一幅网友自称来自月球车在月球上拍摄的照片,照片上呈现了类似地球上雨后“彩虹”光晕。很多网友问这是不是月球上的彩虹?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充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2、味蕾中存在着一种甜味感受器, 能感受糖的刺激。但科学家发现原本偏爱甜食的小鼠,被完全破坏该甜味感受器后、仍然喜欢吃某种甜食。这是为什么呢?分析该甜食的组成,发现除葡萄糖外还含有钠盐。已知,单独的钠盐溶液不会引起神经系统对甜味刺激的反应科学家选取一定数量的小鼠,完全破坏该甜味感受器后进行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Ⅰ

实验Ⅱ

组别

擦拭小鼠舌头的溶液

对甜味刺激的反应

将小鼠置于提供水、X、含钠盐的葡萄糖溶液的环境中,统计发现小鼠更偏爱含钠盐的葡萄糖溶液,对水和X无明显偏爱。

第一组

含的盐的葡萄糖溶液

反应明显

第二组

X

反应微弱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中,可作为实验用钠盐的是     。 (1)
A . Na B . Na2O C . NaOH D . NaCl
(2)表格中的“X”是      溶液。
(3)科学家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1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1:声和光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