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3节 化学方程式(优生加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9小题)

1、将质量均为10克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不可能的是(   )
A . B . C . D .
2、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 A2B。

某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和B的质量a和b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10.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A的用量

B的用量

A2B的质量

9.0g

1.0g

5.0g

4.0g

6.0g

5.0g

ag

bg

6.0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4:1 B . 丙同学实验中a:b的值可能是22:3 C . 该反应一定不是氧化反应 D . A2B可能是水
3、有一不纯的碳酸钙样品,已知含有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镁或碳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10g样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则该样品中的杂质是( )
A . 只有碳酸镁 B . 只有碳酸镁和碳酸钡 C . 必有碳酸镁,还有碳酸钠、碳酸钾的一种或两种 D . 必有碳酸镁,还有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钡的一种或几种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      质

反应前质量(克)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克)

x(未知)

26

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x为13 B . 乙是反应物 C . 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 . 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5、将等质量的CaCO3(块状)和Na2CO3(粉末),分别浸入一定量10%盐酸溶液质量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CaCO3(块状)一定有剩余 B . 两者消耗的HCl质量不相等 C . 消耗CaCO3与Na2CO3的质量比为1:1 D . CaCO3(块状)与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6、下列图象中,其对应变化关系错误的是( )

A . 图①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酸氢铵,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 B . 图②向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 . 图③向一定量的烧碱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 . 图④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加NaOH溶液
7、下列四个图象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A . 图(1)是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B . 图(2)是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 图(3)是等质量的碳酸钙与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D . 图(4)是电解水实验,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之间的质量关系
8、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g 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 )
A . 9.6g B . 8.8g C . 6.8g D . 4.4g
9、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表中所示(已知甲、丙两种物质的式量比为1∶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四种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

8

30

50

反应后质量/g

20

待测

39

23

A .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 待测值为18 C . 反应中丁和丙的质量比为3∶1 D . 甲、丙两种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10、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分别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在左边烧杯中加入5.6g金属铁,在右边烧杯中加入5.5g镁和铜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则右边烧杯中加入的混合物中镁和铜的质量比为( )
A . 36∶19 B . 12∶43 C . 24∶31 D . 13∶42
11、相同质量的镁、铝、锌分别与相同质量20%的盐酸充分反应,对产生氢气质量(直接用各金属表示)的大小关系有以下几种猜测:①Mg>Al>Zn;②Al>Mg>Zn;③Al=Mg=Zn;④Al=Mg>Zn;⑤Al=Zn>Mg;⑥Al>Mg=Zn。其中合理猜测的个数为( )
A . 5个 B . 4个 C . 3个 D . 2个
12、13.5gCuCl2样品,当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后,得到29gAgCl沉淀,则样品中不可能混有的盐是( )
A .   BaCl2 B . CaCl2 C . AlCl3 D . NaCl
13、有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可能是( )
A . 0.2g B . 0.6g C . 0.8g D . 0.9g
14、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克 B . 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克 C . 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 . 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3
15、将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 X。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的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6.6

2.7

m

A . m 等于 4.0 B . X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 . X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 . 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3∶1
16、向一定量的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固体14g。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银 B .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 C . 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银7.6g D . 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铜6.4g
17、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 .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 . 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 . a的取值范围:a≥8
18、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3.1 B . 物质甲与丁质量比为14:85 C .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 .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9、下列四幅坐标图分别表示物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其中与选项表述不符合的是( )

A . 甲:将一氧化碳气体通入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固体中,铜元素质量分数变化 B . 乙: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变化 C . 丙:分别将等质量的铝和铁放入足量的盐酸中,放出H2的质量的变化 D . 丁: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质量的变化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将一定量Cu与Cu(OH)2的混合物置于敞口的坩埚中充分灼烧,结果所得固体质量恰恰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我国在南海成功开采出可燃冰,其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定条件下,取一定质量的CH4和25.6gO2在密闭容器中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a gCO、b gCO2和18gH2O,则a+b=      
3、为测定由盐酸和硫酸组成的某混合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100g该混合酸,逐滴滴加某Ba(OH)2溶液,生成沉淀BaSO4的质量pH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1)当加入的氢氧化钡溶液为      g时,混合酸恰好被中和。
(2)求Ba(OH)2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3)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01%)
(4)请在图2中画出向100g该混合酸中加入600g Ba(OH)2溶液的过程中,混合酸中溶质的质量与所加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图.
4、一定条件下,测得密闭容器内某反应过程中各物质质量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20

20

0

0

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12

4

8

反应后的质量/g

0

(1)表格中④的数值为       ;
(2)该反应中A和C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5、已知α一氨基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NH2COOH,它可与NaOH反应生成α一氨基丙酸钠,其化学式为C3H6O2NNa,又知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已知它具有下列有关性质:①常态下为白色晶体,含有一分子结晶水,无气味,易溶于水,有肉类鲜味;②在碱性条件下会生成似成非咸、似涩非涩的谷氨酸二钠,鲜味降低;③在150℃时失去结晶水,在210℃时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焦谷氨酸盐,并在270℃左右进一步分解。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1)a氨基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使用味精适宜的条件是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待测

7.2

2.0

反应后待测的B的质量是      克,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7、已知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质量均为mg的钠、镁、锌三种金属分别与25g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反应。
(1)由于金属的量不确定,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小有多种可能(不考虑镁与水的反应),如镁、锌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且都小于钠产生的氢气质量的情况表示为Na>Mg=Zn。请按以上表示,写出所有可能情况      
(2)试确定,当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小为Na>Mg=Zn时,m的取值范围是      
8、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凝聚了不少科学家的心血。

材料一: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某金属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煅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在密封容器中氧化汞分解前的质量和分解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2)小明采用图甲实验方案,测量酒精和水混合前后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老师看到后直接否定该方案,理由是      

(3)小明决定用如图乙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测定反应前氧化汞的质量和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明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已知:氧的密度为ρ克/毫升,氧化汞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gO=2Hg+O2↑)

①反应前称取的氧化汞质量a克        ②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b克

③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的总质量c克    ⑤反应前量筒的总质量e克

④反应后量筒内增加的水体积d毫升    ⑥反应结束后量筒和水的总质量f克

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如果出现等量关系      (用上述字母表示),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9、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充分加热24g含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固体,若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则该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为      g。
10、小李用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提示:CaCO3+2HCl=CaCl2+H2O+CO2↑)。

(1)根据实验目的,小李必须测量的数据是      。 (1)
A . 锥形瓶质量 B . 气球质量 C . 反应前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D . 反应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2)将反应装置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平衡后,再将碳酸钙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反应结束后,气球鼓起,天平向右倾斜。小李按规范操作重新实验,得到相同结果。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3)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无固体剩余,则生成气体质量为      g,所得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只需写出最终的计算表达式)。
11、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足量稀盐酸的烧杯,天平平衡,向左烧杯中缓慢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同时向右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一m曲线,并在坐标轴内画出曲线oac和obc,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向左右烧杯加入金属开始观察,当左右烧杯加入的金属粉末质量相同且观察到反应不再进行后停止观察,则指针变化情况为      

②m1:m2      ,曲线oac表示的是      (选填“左边”或“右边”)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12、将12.9克 NaCl和 Na2CO3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 CaCl2 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图片_x0020_100030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克

15

15

15

15

15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

3

m

9

10

10

求:

(1)表格中m的数值是      
(2)溶液中 Na2CO3 完全反应是在第      次实验。
(3)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
(4)请画出上述过程溶液中 NaCl 质量的变化图。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为测定CuCl2和FeCl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200g混合溶液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143.5gAgCl固体;

②另取原混合溶液各200与含有杂质的废铁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共做了五组实验,其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分析计算:

实验组别

混合溶液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铁屑质量/g

6

9

12

15

18

析出铜的质量/g

6.4

9.6

m

16

16

(1)表中第三组实验的m值为      
(2)第      组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3)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原混合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同上)
2、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小龙与小科利用该混合物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龙:利用如图装置,将定质量的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为了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需要在      时开始收集气体。
(2)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三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实验组别

稀盐酸质量(g)

100. 0

100. 0

100. 0

混合物质量(g)

3.0

6.0

9.0

所得溶液质量(g)

101. 9

103. 8

105. 0

剩余固体质量(g)

0

0

a

求混合物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1位小数)。

(3)写出表中a的值为      
3、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不同质量的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四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组别

稀盐酸质量/克

100.0

100.0

100.0

100.0

混合物质量/克

3.0

6.0

9.0

12.0

所得溶液质量/克

101.9

103.8

105.0

a

剩余固体质量/克

0

0

>0

>0

已知氯化钙溶液为中性,请回答:

(1)向第一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3克氯化钙粉末,溶液的质量会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判断第三组别中稀盐酸是否有剩余,请说明理由。
(3)求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表中a的值为      
4、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120g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0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9.8

9.8

0

(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小江同学为了寻找含碳酸钙质量分数超过85%的石灰石,现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为了测定该碳酸钙混合物是否符合标准,小江同学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说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组别

稀盐酸质量

100

100

100

100

混合物质量

3

6

9

12

所得溶液质量

101.9

103.8

105

a

剩余固体质量

0

0

m

n

(1)分析表中数据,判断实验三中样品是否已完全反应并写出理由:      
(2)表中a=      ,m=      ,n=      
(3)通过计算推断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否符合要求。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

 黄铜矿(主要万分CuFeS2)经初步处理后,所得溶液甲中的溶质为Fe2(SO43、CuSO4及H2SO4 . 某同学通过废铁屑与溶液甲反应,制取补血剂原料碳酸亚铁并回收铜.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1)Fe2(SO43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Fe2(SO43+yFe=zFeSO4 , 其中x、y、z为化学计量数,z的值为       .

(2)步骤Ⅰ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       .

(3)步骤Ⅰ中,废铁屑含有少量铁锈,对产物的成分没有影响,原因是      

(4)步骤Ⅱ中加入一种可溶性试剂可实现其转化,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该试剂可以是       (填化学式).

(5)步骤Ⅲ回收铜的方法为      

2、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以及制取各种铜的化合物时,常用到硫酸铜.某工厂用硫化铜(CuS)生产硫酸铜,提出了以下两个生产方案:

方案I:硫化铜在硫杆菌的作用下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反应方程式为:CuS+2O2 CuSO4

方案Ⅱ:高温煅烧硫化铜,生成氧化铜;氧化铜跟硫酸反碰生成硫酸铜.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

(1)在方案I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中,硫杆菌起      作用.
(2)高温煅烧硫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uS+3O2 2CuO+2x则x的化学式是      
(3)注明氧化铜跟硫酸反应类型:      
(4)上述两个方案中,哪个更合理?      ,理由是(最少写出两点)            
3、还原性铁粉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现有m1g生锈的铁粉样品,某兴趣小组同学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铁锈按氧化铁处理)。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某同学欲通过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B中的最佳试剂是      (填序号)

①澄清石灰水    ②氢氧化钠浓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水

(3)上述实验过程。CO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①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②停止热后,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③      
(4)完全反应后,甲同学称得铁粉的质量为m2g。同时测得装置B增重m3g,则铁粉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4、已知碳酸氢钠在 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碳酸氢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测定产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具体的检验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其质量为 a 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 m1 g;

②加热该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 m2 g。

(1)用坩埚钳(填仪器名称)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到下列仪器      中(填序号)冷却。

(2)根据题意,用 a、m1、m2 的代数式表示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3)步骤①、③和④都需要用到精度为 0.1g 的托盘天平称量,若本题中(m1-m2)的值超过0.6g,假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90%,则至少需称样品多少克?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3节 化学方程式(优生加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