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4:声音与听觉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生活中关保护措施错误的是(   )

A . 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发炎 B . 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 C . 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可避免引发③处炎症 D . 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导致耳聋
2、如图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    )

A . B . C . D .
3、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 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 . 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 . 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4、手机培养了许多“低头族",长期看手机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面长期用蓝牙耳机则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 . 外耳道  虹膜 B . 视网膜  耳蜗 C . 鼓膜  瞳孔 D . 耳蜗  脉络膜
5、大地震中的有些幸存者,在废墟中是通过敲打铁管、预制板等物体而获得营救的,这是因为这些物体的( )
A . 导热性好 B . 传声性好 C . 硬度大 D . 挡光性好
6、在敲响大古钟时,停止对大古钟的敲击后,大古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 . 钟声的回音 B . 大古钟还在振动,空气也还在振动 C . 声音传入人耳需要一段时间 D .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7、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到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8、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听不到回声,原因是( )
A . 教室的窗户开着,不存在回声 B . 教室的墙壁把声音全部吸收了 C . 老师发出的声音被同学们的衣服全部吸收了 D . 回声比较弱,而且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区分不出来
9、美国贝尔通讯公司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信用卡,这种卡只对它的主人的声音作出反应,这种信用卡设计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
A . 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 B . 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C . 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 D . 不同的人声音的频率不同
10、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B . 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耳朵突然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C . 家人之间说悄悄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 . 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11、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时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 . 绿化居住环境 B . 缓解“热岛效应” C . 减少噪声污染 D . 减少大气污染
12、下列属于从传播环节防治噪声的是( )
A . 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 B . 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 C . 城区道路口安装分贝仪 D . 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13、在医院、图书馆、纪念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轻声接打电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指声音的( )
A . 响度 B . 音色 C . 音调 D . 频率
14、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 .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 .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 . 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D .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15、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可以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B . 近视眼可以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C . 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 .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      
2、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别的。
3、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声音是由钢尺      产生的。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声音的      (选填“音色”、“音调”或“响度”)必定发生改变。

4、“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科学角度来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5、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有水花溅起的现象(如图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里越来越小的指铃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      。这里在实验的基础上还运用了      的科学方法。

6、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      内;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
(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       (填字母)。 (3)
A . 响度 B . 音调 C . 音色
7、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8、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喇叭放音时,小纸屑“翩翩起舞”,说明      
(2)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绷紧棉线,能实现10 m间通话,这表明      
(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声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5)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9、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当用手指堵住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所产生乐音的      
10、“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所示)。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由于两种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厘米)

横截面积(毫米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 02

    D

    铜

    80

    0. 76

    E

    铜

   100

    0.76

    F

    铜

    80

    1. 02   

    G

    铁



    H

  纤维

  100

    1. 02

    I

  尼龙

  100

    1. 02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编号G处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2、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钢丝

10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的耳朵的。
(2)当人的头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看不见表,这说明      ,同时也听不见表声;如果此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强/弱)于玻璃板。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

如图所示,往暖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请你简要说明其中的道理

2、在列车进站暂停时,列车的保养工常用榔头敲打机车的各有关部件,这是为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4:声音与听觉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