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第6节透镜和视觉(中等难度)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

图所示,某人站在同一地点,将照相机的镜头做如下调整拍远近不同位置的人像,如果这些图片都很清晰,底片人像中最大的是( )

A . B . C . D .
2、

如今天津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360°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安全,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B . 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点 C . 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 D . 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3、电影3D《2012》中,有四大末日预言,近视的同学也要戴3D眼镜观看,下图的四幅图,分别该同学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
4、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 . 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C . “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D . “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5、关于望远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 . 望远镜的目镜观察的是物体第二次成像 C .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D . 望远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之积
6、小露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 3 cm B . 6 cm C . 9 cm D . 20 cm
7、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 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 .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 正立、缩小的实像 D . 正立、放大的虚像
8、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 .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 .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 . 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 . 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9、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如图所示的二维码,可登录“永嘉县实验中学”公众号,了解学校动态。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摄像头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 . 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 . 拍摄过程中二维码是光源 D . 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10、把一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在凸透镜的右侧6 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 5 cm B . 10 cm C . 12 cm D . 24 cm
11、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 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 . 投影仪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 . 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 . 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12、同学们快毕业了,班主任组织同学们拍集体照。学校操场上,班主任老师在给同学们拍照片。她即将按下快门时,发现全班同学的身影都清晰地出现在镜头中了,可是却没有景色。现在既要增加风景,又不能让全班同学的身影少一个,那么她该怎么处理( )
A . 镜头拉长,全班身影变小,增加风景 B . 镜头缩短,全班身影变小,增加风景 C . 镜头拉长,全班身影变大,增加风景 D . 镜头缩短,全班身影变大,增加风景
13、若空中有一竖直放置的大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拉一根钢丝,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始终保持u>f)。下列叙述: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②像的脚步始终比小演员大;③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④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其中正确的是( )

A . 只有①②正确 B . 只有①②④正确 C . 只有①③④正确 D . 只有③④正确
14、视力良好的人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比较清晰,如图中参与该过程调节的结构主要是( )

A . ①和④ B . ④和⑤ C . ②和③ D . ③和④
15、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可以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B . 近视眼可以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C . 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 .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象采集设备.
(1)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2)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2、  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镜。
(2)从反射弧的组成来看,“人工视网膜”相①传送画面数集影像当于反射弧中的       。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点燃蜡烛,观察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是否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则像是倒立、      的实像。
(3)在(2)的基础上,当光屏略微向右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将会模糊,如果蜡烛与凸透镜不动,那么,在凸透镜前放置      透镜(选填“凸”或“凹”),才可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其实就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4、如图所示,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两次所成的像都是      立的,P位于A的      侧,上述过程中光屏是向      侧移动的,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 点是2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      (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      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观察的方法应是      
(4)如果将蜡烛换成光源“F”放在原来蜡烛的位置,其大小如图12所示,凸透镜保持不动,调整光屏后,

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条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光具座调整好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如图1所示,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      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小明做完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2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 所成的像应是图3中      

3、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       (选填字母)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3)
A . 50cm-60cm B . 60cm-70cm C . 70cm-80cm
(4)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0cm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丙中的      (选填字母)。
4、科学兴趣小组做“探究凸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模拟远视眼的矫正,小明将两只凸透镜装在了光具座上(如图甲),其中2号凸透镜相当于图乙中人眼球结构中的      
(2)小明查阅资料发现,显微镜的镜头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块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物镜,其焦距用f表示)和一块焦距较大的凸透镜(目镜,其焦距用f表示)组成,于是兴趣小组同学在光具座上利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通过改变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相对于改变显微镜镜筒长度),模拟显微镜成像放大倍数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f(厘米)

(1/厘米)

两镜之间距离(厘米)

F(厘米)

 (1/厘米)

像放大倍数

1.6

0.625

a

5

0.2

50倍

2

0.5

b

1.6

0.625

a

2.5

0.4

100倍

2

0.5

b

0.4

2.5

a

5

0.2

200倍

X

1/X

b

表中的X的数据为      

四、解答题(共5小题)

1、小华喜欢的玩具是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他想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与材料有关,请你帮助他设计这次探究的全过程:

A.提出猜想                                           

B.这次探究的器材主要有                                           

C.写出探究的主要步骤。

D.请你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E.结论:                                           

2、我国古代的“千里眼”是富有想象力的神话,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望远镜已将神话变成现实,图中的望远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请完成两条入射光线经过两个透镜的光路(其中F1是透镜L1的焦点,F2是透镜L2的焦点)。

3、小月同学平常眼睛近视,却一直没配戴眼镜,致使近视得越加厉害。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在同学的陪同下到眼镜店配了一副眼镜。她走出眼镜店,戴上眼镜刚下台阶,猛地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同学问她:“你怎么越戴眼镜越看不清路了?”她说:“你不知道,我一戴眼镜猛然发现地面似乎变高了!”请你帮她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4、如图所示,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凹透镜,请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5、如图所示,凸透镜的右焦点恰好同凹透镜的右虚焦点重合,试作出入射光线AB经两透镜折射的光路图。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第6节透镜和视觉(中等难度)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