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二章 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A . 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 . 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 C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反复进行 D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下列对生态平衡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也大量死亡 B .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 .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恒定 D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3、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而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要保护麻雀的呼吁,其原因不包括(   )
A . 麻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B . 麻雀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 . 麻雀可以捕食农业害虫 D . 麻雀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4、动物作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 .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 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D . 以上三项都正确
5、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为此,你认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正确做法是(    )。
A . 严禁采伐森林 B . 采伐与更新相结合 C . 提倡林区狩猎 D . 清除枯枝落叶
6、分布在我国的下列各种植被类型中,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
A . 热带雨林 B . 荒漠 C . 草原 D . 落叶阔叶林
7、在武夷山(地处亚热带中部)生长的是常绿阔叶树,在黄山(地处亚热带北部)生长的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而在泰山(地处温带)生长的几乎都是落叶阔叶树,这种分布特点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
A . 水分 B . 土壤 C . 温度 D . 空气
8、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它的叶和根一般具有的特点是(    )
A . 叶小,根系不发达 B . 叶大,根系发达 C . 叶小,根系发达 D . 叶大,根系不发达
9、水晶球样的生态球(如图)常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2一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水藻。妙在小鱼、水藻都是活的。下列关于生态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该生态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草 B . 该生态球与外界隔绝,所以小鱼、水藻一直能繁衍下去 C . 该生态球必须放在有光照的地方才能使小鱼、水藻存活 D . 该生态球食物链简单,较易遭到破坏
10、下列图中可表示在食物网中,草与食草昆虫关系的是(纵轴为种群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一类是      ,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等;另一类是      ,主要是指人类在      活动中对自然资源      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造成的破坏.此外,      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须尊重      ,以维持(避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      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      作用而保持相对       。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不同 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      。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      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      的限度。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包括      因素和      因素。火山喷发、            、水旱灾害、雷电、火灾、      、滑坡、      等自然灾害都属于自然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越来越强烈。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      因素可以导致      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4、当今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      ,如                  遭到污染,       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资源枯竭,      的不合理引入,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为了保护      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      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建立了许多      区。
5、环境中      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            两类。对于生活在池塘水底同一处的两种水草来说,它们的      因素相同,      因素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请回答:
(1)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通过该实验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吗?      (填“能”或“不能”)。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2、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5)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据报道,云南省元阳县境内有17万亩梯田,到今年3月份为止,随着小龙虾的入侵,蛀空了3万亩梯田,水田濒临干涸。如图是元阳县境内某梯田中的部分食物网。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雨生红球藻属于      

(3)小龙虾的入侵不但会蛀空梯田,还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      明显减弱,稳定性降低,最终导致生态破坏。

2、阅读有关“三江源地区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1990年以前,草场丰厚。1994年草场开始退化,但牲畜比前四年还多,它们只能以啃食草根为生。1999年时,草场开始沙化,黄沙飞扬;黄河的河床升高,河水干涸,湖泊消失一半。上世纪70年代,位于青海省境内的玛多县,森林茂密,为当时全国第一首富县,人均100多头牲畜。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人均牲畜只有十几头,成为全国贫困县。那里的老百姓守着三江源头,却没有水喝,只得买水喝,栽种树苗因缺水而造成树苗死亡。由于草场退化,鼠害成灾,每公顷有4000多个鼠穴,鼠穴相连,加剧了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1998年长江发大水,与该地区森林被毁、滥采滥挖、水土流失有密切关系。上世纪末,该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态承受能力严重超载。

(1)上述资料中至少涉及到哪几种生态系统的恶化?

      ;②      ;③      

(2)上述资料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3)要想恢复三江源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你有何建议?(2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幅美丽的大草原景象.大庆何尝不曾是这样.但学生调查大庆目前的状况是:①开发石油时,由于没有注意保护植被,导致草原破坏;②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非常严重;③土壤板结、裸地面积增大…如果你是一个大庆人的后代,请据些提出你的见解(至少写五点)?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二章 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