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 第二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9小题)

1、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写到“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诗说明了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最终被鱼感知的(      )
A . 空气 B . C . 空气和水 D . 钓鱼竿和钓鱼线
2、如图所示,各项描述的实验图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 .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 C .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音调变高 D .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3、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 . 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 . 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 .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如图所示,用抽气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电铃的铃声逐渐减弱,据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

A . 电铃在真空中无法振动 B . 抽气机能减弱电铃的振动 C . 铃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 . 铃声在真空中音调变低
5、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目的是验证(   )

A . 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B .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 .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D .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6、如图,在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时,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盖好玻璃罩,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下列有关原因分析,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 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 B . 电铃的振动变慢了 C . 玻璃罩内还有空气 D . 电铃和玻璃罩底部有接触
7、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 . 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C . 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 . 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9、有关光和声音传播速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米/秒 B .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C .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快于声速 D . 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计算天体运行的时间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2015年3月30日,儋州市那大镇出现了局地性的冰雹,冰雹打到车辆及屋顶瓦片上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冰雹是由高空中的过冷水滴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冰雹打在瓦片上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瓦片的      产生的.
2、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声音靠      来传播,而且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快慢      (填“相同”或“不同”),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约为      
3、小柯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      能够传声。
4、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发出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5、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后,想体验一下声音的传播,找来一根空心的长铁管, 甲同学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乙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甲同学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
(1)乙同学只敲打一次铁管,甲同学却听到两次敲打声,这是因为     ; (1)
A . 有回声 B .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甲同学听到的第二次敲打声是通过      传播的。
6、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米·秒-1

空气(0℃)

331

铜(15C)

3750

空气(15℃)

340

铝(15℃)

5000

水(15'℃)

1500

钢(15℃)

5200

(1)写出一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关的规律。      
(2)气温为15℃时,在长为850米的空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2.33秒。制造该金属管的材料可能是      
7、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      产生的,并以      的方式传播。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0

1450

E

0

4900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      (填“序号”),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2、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钢丝

10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乙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①是正确的。

4、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1)
A . 声音具有能量 B .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 . 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323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问: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2)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速度=路程÷时间)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衢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
钢丝10cm0.2mm
钢丝10cm0.1mm
钢丝5cm0.1mm
钢丝5cm0.1mm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知: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 第二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