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二章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
A . 空气 B . 温度 C . 水分 D . 阳光
2、下列哪一种现象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 . 家鸽用翼飞行 B . 蝉的保护色 C . 鱼用鳃呼吸 D . 猫捉老鼠
3、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以下叙述能用这一观点解释的是(   )
A . 神经分布到全身各处,有利于对刺激作出反应 B . 肾小管外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对血液的滤过作用 C . 仙人掌具有肉质茎、刺状叶,有利于在沙漠地区吸收更多的水分 D . 沙漠中的蝎子白天常藏在数厘米深的沙中,有利于躲避地表的高温
4、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 2018 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同时被评为“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她所研究的下列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 鱼类 B . 两栖类 C . 爬行类 D . 哺乳类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醒我们要注重生态建设,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内涵的是(   )
A . 生物结构的多样性 B . 物种的多样性 C .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 基因的多样性
6、下列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A . 一般都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B . 一般都具有四肢支持躯体和运动 C . 一般都具有适用于空气中呼吸的器官 D . 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7、陆地的气候干燥,为了与之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下列动物具有的结构与散失水分无关的是( )
A . 蛇体表的角质的鳞片 B . 乌龟体表的坚硬甲壳 C . 北极熊体表的雪白的毛 D . 蝗虫体表覆盖的外骨骼
8、水生植物往往有发达的通气结构,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环境能制约生物 B . 环境能决定生物的特性 C .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 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9、炎热的夏天,特别是黎明时分,池塘里的鱼会大量浮到水面(即“浮头”),有时鱼群还会大量死亡(即“泛塘”)。这是由于( )
A . 空气缺氧 B . 水中缺氧 C . 缺乏饵料 D . 池塘缺水
10、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导致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 阳光 B . C . 温度 D . 空气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能      环境;海豹的皮下脂肪厚,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体现了生物能      环境,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其它窝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雨水是影响它们生活的      因素.(以上“因素”前请填“生物”或“非生物”)
2、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特化成刺状,这说明了生物能      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能够      环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的关系主要是关系      

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      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结构和      方式。形态上适应有            ,生物还会在      上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      ,以便      和躲避敌害。
4、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其他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雨水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除雨水外,这类因素还有      等.
5、陆生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其方式有“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下列动物行为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1)避役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      
(2)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      
(3)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属于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 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       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2、小华发现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呈绿色.经他细观察,他又发现大葱、蒜苗和韭菜也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小华猜想叶绿素的形成可能与光有关.于是,他想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针对小华的疑问,应该提出的假设是      
(2)小华将一些蒜瓣分别浸泡在甲、乙两个装有水的瓷盘中,两瓷盘中蒜瓣的数量应      ,然后将甲盘放在阳光下,乙盘放在完全密封闭的纸箱中,其他条件      
(3)根据假设可以预测,甲盘中长出的蒜苗叶是      色的,而乙盘中长出的蒜苗叶是      色的.
(4)在这个设计中,实验变量是      ,甲、乙两个装置构成一组       
(5)小华的上述研究方法属于      法.

四、解答题(共4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①生活在椿树上的一种小昆虫﹣﹣椿象,它在受到惊吓时,会突然装死,一动不动,过一段时间后则恢复原态,以此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②人的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预热干冷的空气.北欧天气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鼻子又高又大.

③在自然界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动物遗体产生,但是我们却没有看见尸横遍野,这是细菌等微生物及时分解的缘故.

④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一些十字花科、蓼科的植物在雨后的十几天内就完成了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短暂生活史.

(1)上述资料中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能够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填序号)

(2)材料①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位于我县东北部,遍布于长38公里,总面积达12万亩的黄河故道中.它是长江以北最大的人工园林.以面积之大,树木种类之多著称于世.自建成以来,吸引了无数客前来观光游览.

(1)即使在炎热的复季,在公园的林地中,空气依然清爽宜人.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有人认为:“在林区内,早晨空气中的氧气比晚上多”.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原因是      
(3)在该林区中,影响某一棵桑树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 (3)
A . 阳光 B . 温度 C . 水分 D . 其他桑树.
3、某地的一个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把酸物质释放到空气里,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底是石灰岩,近几年来湖水的pH已从原有的6.8降低到5.7,并保持在5.7不变,湖中原有的鱼是河鲈和鲑鱼。钓鱼运动员抱怨说,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资源不断减少。而工厂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工厂放出的酸性化学品对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

实验是这样做的:科研人员用一只大容器,取来该湖的湖水,并维持pH在5.7,从湖里找来大鱼放在该容器内,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兴旺成长。假定你是评判者,来对这项实验进行评估,请你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及理由。

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另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新低.这些都表明:地球气候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推测的理由是耳      
(2)由两种狐头部某些特征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狐的数量将会      
(4)为了减缓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二章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