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根据下列表格信息可知,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M121210
N101010
O111111
P111210
Q111211

A . M、N、P B . O、Q C . O、P D . O、P、Q
2、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核能作为清洁的能源,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减轻环境污染具有积极作用。已知某核电站的核原料为铀235,其原子核内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那么( )
A . 该原子核外有143个电子 B . 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 . 该原子的相对质量为235克 D . 该原子核带92个单位的正电荷
3、科学家用质子数为20的钙离子,轰击核电荷数为98的锎元素靶,使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合并在一起,合成核电荷数为118的新元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6 B . 新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 C . 新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118 D . 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4、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钨两种元素原子本质的不同是(   )
A . 核内质子数目 B . 核内中子数目 C . 核外电子数目 D . 相对原子质量
5、下列关于元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B . 中子数相等的原子的统称叫元素 C . 元素既论种数,也可计个数 D . 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6、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铕等9种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为(   )
A . 63 B . 89 C . 152 D . 215
7、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 电子数 B . 中子数 C . 最外层电子数 D . 质子数
8、下列关于原子核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般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B . 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 . 一般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 . 一般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9、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下列哪位科学家最早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
A . 牛顿 B . 爱因斯坦 C . 道尔顿 D . 阿基米德
10、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 .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C . 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 . 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如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原子,“ ”“O,.“o”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

②原子中质子数为      ;①②③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2、下表是小明收集的一些微粒的资料,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B微粒所带的电性为      。(填“不带电”、“带正电”或“带负电”)
(2)与A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3、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还能再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和带负电荷的      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      ,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最终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            构成。
4、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      
5、月球上的23He蕴藏量巨大,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24He形式存在。从原子的构成来看,23He、24He两种原子的      数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互称为      原子。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      。 (2)
A . 建立模型的过程 B . 得出结论的过程 C . 提出问题的过程 D . 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2、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以下是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的探究。

【过程与现象】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解释与结论】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2)通过上述实验,可推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      

(3)【分析与应用】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所示的运动轨迹不可能是      (填字母)。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科学上发现有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这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

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请在此图上完成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要求:标明原子核、电子的电性.

3、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      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