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5 熔化与凝固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下列各组物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 . 铁、食盐、松香 B . 萘、食盐、水晶 C . 铝、石蜡、玻璃 D . 冰、沥青、松香
2、甲、乙两个烧杯里都有冰水混合物,甲杯里的冰少一些,乙杯里的冰多一些,甲杯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在两杯里的冰都还未完全熔化时,比较它们的温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杯水的温度高 B . 乙杯水的温度高 C . 两杯水的温度相同 D . 无法比较温度的高低
3、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 . 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凝固点 C . 各种晶体的熔点相同 D . 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会不断上升
4、下表所列的是几种晶体的熔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固态氢-259℃

固态酒精-117℃

固态水银-39℃

金1064℃

钢1300℃

钨3410℃

A . 在-268℃时,氢是固态 B . 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 . 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D . 水银温度计在-60℃时不能使用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所有的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 . 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C . 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D . 温度达到熔点的晶体,可能处于固态、固液共存状态或液态
6、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_x0000_i1025

A . 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B . 沥青属于晶体 C . 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D . 沥青被烤化后其温度保持不变
7、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
A . 一定是固体 B . 一定是液体 C . 可能是固体 D . 一定是固液共存
8、一杯充分混合的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后仍有少量的冰,则(   )
A . 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B . 冰水温度都升高 C . 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D . 冰水温度都不变
9、海波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_x0000_i1026

A . 海波的熔点是48℃ B . 海波是晶体,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 . 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 D . 在CD段海波处于液态,吸收热量
10、冰雕艺术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有时冰雕作品也要在夏天或在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巡展,为了防止冰雕熔化,陈列冰雕作品的房间温度要足够低,但是,每多降温1℃,制冷系统的耗电量就要增加很多。为了既不使冰雕熔化又能节约用电,房间温度控制的最佳数值是(   )
A . 5℃ B . 0℃ C . -5℃ D . -10℃
11、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

_x0000_i1027

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 . 也熔化一部分 B . 全部熔化 C . 一点都没熔化 D . 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12、追踪考察动物种群分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大型动物在沙滩上留下的一组较深的脚印,随行的工作人员用蜡块熔化后浇铸成脚印的模型来判断动物的身高、体重等。图中最能正确反映蜡块物态变化过程的图像是(   )
A . B . C . D .
13、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丁四种固体的熔化或凝固图像,由此图像可以判断(   )

_x0000_i1032

A . 丙、丁是晶体,甲、乙是非晶体 B . 乙、丁是非晶体,甲、丙是晶体 C . 乙、丁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D . 丁是凝固图像,甲的熔点比乙高
14、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开始加热,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都为6min,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_x0000_i1033

A . 甲在3~6min内是液态 B . 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C . 在4~6min内,甲不吸收热量,所以温度不变 D . 在固态时,甲的吸热本领小于乙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每隔1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物质的温度及观察其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中的冰加热,目的是      
(2)第4分钟时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      
(3)由图乙可知,CD段吸收的热量比AB段      
2、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试管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目的是      (写出一点即可)。
(2)由图乙可知,      (选填“A”或“B”)是冰,该物质在第4min时的状态为      ,冰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分子动能”或“分子势能”)增大。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3)加热1min,冰、石蜡均为固态,由图乙可知,此时       (选填“冰”或“石蜡”)的比热容较大
3、由于构成晶体内部的微粒      ,犹如一支正待检阅的队伍,因此晶体在生长过程中自然形成      的多面体外形;由于构成非晶体内部的微粒      ,好像一群正在草坪上玩耍的孩子,因而没有规则的外形,故又称为      
4、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            ,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如图所示,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

_x0000_i1035

(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从第      min开始凝固,第25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3)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      (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小组同学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乙中的温度计示数为      ℃。
(2)小西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冰是      (晶体/非晶体),理由是       ;0~2min升温比5~10min快,原因是      
(3)小西实验后,小华重新加冰、温水,也做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丁所示,丙、丁图象的差异是因为小华在实验中      (回答一点即可)。
2、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熔化的特点”的装置,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_x0000_i1034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物质的温度/℃

-2

-1

0

0

0

0

0

2

4

6

8

(1)由数据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为      ℃。
(2)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
(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分子运动      (选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5 熔化与凝固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