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常见的化合物、有机物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3小题)

1、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

A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后,回收其中的二氧化锰

将反应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后直接加热蒸发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人到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C

鉴别盐酸和硫酸

取样后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D

比较铜和银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盐酸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A . A B . B C . C D . D
2、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 B . 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 . 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 D . 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3、下列物质是某食品配料中的主要成分, 其中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  )
A . 淀粉 B . 食盐 C . 食用油 D . 白砂糖
4、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

A . B . C . D .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读取液体体积 B . 闻气味 C . 测定溶液pH D . 稀释浓硫酸
6、新鲜果汁是常见的饮料,下列四种饮料呈弱碱性的是(    )
A . 柠檬汁(pH:2~3) B . 苹果汁(pH:3~4) C . 西瓜汁(pH:5~6) D . 玉米汁(pH:7~8)
7、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
A . B . C . D .
8、如图是一款变色眼镜,它的镜片内含有溴化银和氧化铜。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单质溴和银,镜片颜色变深;当光线变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催化作用下,又立即化合成溴化银,镜片颜色变浅。有关该眼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塑料是高分子合成材料 B . 铜螺丝久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会产生铜锈 C . 溴化银分解后,银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 . 溴和银化合成溴化银前后,氧化铜化学性质不变
9、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反应至A点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 B . 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 C .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280.4g D .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3.4g
10、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方案

A

Cu粉

Zn粉

加入足量CuCl2溶液后过滤、洗涤、干燥

B

CO气体

CO2气体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干燥

C

NaCl固体

Na2CO3固体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蒸发

D

BaCO3固体

BaCl2固体

加水溶解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蒸发

A . A B . B C . C D . D
11、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
A . 导电性 B . 腐蚀性 C . 不助燃 D . 沸点高
12、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除去这层白膜最合适的试剂是(   )
A . 蒸馏水 B . 稀盐酸 C . 硫酸铜溶液 D . 氢氧化钠溶液
13、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  )

A . 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 . 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 . 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 . 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标为A和B。鉴别试剂有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某同学选用无色酚酞试液进行鉴别,发现A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确定A是      溶液。他还可以选择上述试剂中的      进行鉴别。
2、铁的化合物有广泛用途,如碳酸亚铁(FeCO3)可作补血剂。某硫酸厂产生的炉渣中除了有Fe2O3、FeO,还有一定量的SiO2。兴趣小组利用炉渣尝试制备FeCO3 , 其流程如下:

【已知:Fe+Fe2(SO4)3=3FeSO4;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1)操作①的名称是      
(2)溶液A中的溶质除H2SO4外,还存在      
(3)上述流程中生成固体c的化学方程式      
3、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 和纯碱(Na2CO3)。
(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      
(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      

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      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4、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₂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1、一种制备氢氧化镁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MgCl2和NaOH按恰好完全反应的比例加料

(1)写出步骤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x=      
(3)过滤得到的粗产品还要经过洗涤,洗涤时主要除去的杂质是      
(4)上述流程中若用下列物质代替氢氧化钠,也能制得氢氧化镁的是      

①盐酸        ②氯化钙        ③氨水            ④硫酸镁

2、做酸碱实验时,小敏将稀盐酸逐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发现一直无明显现象,突然想起忘记加无色酚酞试液,为探究反应的进程,过程如下:(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1)【建立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②盐酸过量③      
(2)【实验设计】步骤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错误。

步骤二:继续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AgNO3溶液

白色沉淀

猜想②正确

重新取样,滴加足量Na2CO3溶液

    ▲  

猜想②正确

白色沉淀

猜想③正确

①对方案Ⅰ的结论进行评价:      

②表格空白处的实验现象是:      

(3)【表达交流】为确定猜想②是否正确,还可以选择的试剂有 _________。 (3)
A . 紫色石蕊试液 B . 铜片 C . 铁锈
3、某兴趣小组对“稀盐酸与石灰石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稀盐酸与石灰石中杂质不反应)。

【实验操作】取一块状石灰石于试管中,往试管中加入5毫升稀盐酸。

【实验现象】①开始时固体表面有大量气泡;②反应停止后,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固体表面无气泡;③试管内溶液无色。

(1)【初步分析】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填上述实验现象的序号)。
(2)【小组讨论】大家讨论后认为,要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可以从液体和固体两条途径进行探究:一是探究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二是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

【继续探究】对原残留液体是否还有盐酸的探究,有同学取原残留液体,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原残留液体中存在盐酸的结论。但小金认为根据这一现象是不能得出原残留液中存在盐酸的结论,小金的理由是      

(3)探究原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真正需要检验的离子是       
(4)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丽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出现了      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

【实验结论】在原反应结束时,稀盐酸与石灰石没有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碳酸钙有剩余。

4、在“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小科发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内出现了灰白沉淀。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小科在老师指导下,猜想灰白色沉淀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镁;②氯化镁;③氢氧化镁;④碱式氯化镁[Mg(OH)Cl]。

老师肯定了小科的猜想,并鼓励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一:将上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和灰白色滤渣。

步骤二: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步骤三:取少量灰白色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无其他现象。

步骤四:将剩余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反思及结论】

(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是氯化镁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      
(3)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      
(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      
5、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它可溶于水,得到黄绿色的氯水。它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硫酸反应。
(1)小明对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

假设2: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由溶液变红可知氯水显       性,从而知道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假设2成立。

(2)小明对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氯水有漂白性。氯水中有氯气分子,还有氯气与水反应得到的盐酸和次氯酸(HClO)。他对氯水的漂白性提出了3种假设:

A.盐酸有漂白性

B.氯气有漂白性

C.次氯酸有漂白性

经过认真思考,小明否定了假设A,请写出依据       。

实验室制备的氯气往往带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必须要用纯净、干燥的氯气。图甲是小明为了干燥氯气所设计的装置图。请在图甲中将广口瓶中的导管画完整,并在图中的      处写出试剂名称。最后,将经过除杂后得到的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如图乙),布条颜色不变。得出结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3)次氯酸除有漂白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小明设计了一套装置,收集到一试管次氯酸见光分解后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      
6、某同学要在一块空地上种植作物,于是对这块空地的土壤酸碱度进行测定。
(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壤酸碱度。以下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      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约为7.查阅资料,常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如下表,则这块空地上适合种植的作物有      

作物

大蒜

丝瓜

茄子

沙枣

最适pH范围

5.6~6.0

6.0~6.5

6.8~7.3

8.0~8.7

四、解答题(共4小题)

1、复方碳酸氢钠片是一种常用的抗酸剂药物,口服后能迅速中和胃酸,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等症状。复方碳酸氢钠片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其他成分可溶于水但不参与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做了以下实验:先将复方碳酸氢钠片制成粉末,取10克分多次放入盛有100克稀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测出加入的粉末质量和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两者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后,兴趣小组又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粉末,观察到      ,说明上述实验结束时稀盐酸过量。
(2)计算复方碳酸氢钠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
(3)计算10克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将12.9克NaCl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CaCl2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克

15

15

15

15

15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

3

m

9

10

10

求:

(1)表格中m的数值是      
(2)溶液中Na2CO3完全反应是在第      次实验。
(3)固体混合物Na2CO3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4)请画出上述过程中溶液中NaCl质量的变化图。
3、小明利用稀硫酸与生锈的铁屑反应制取硫酸亚铁,实验流程如下:

资料:①Fe2(SO4)3+Fe=3FeSO4;②硫酸亚铁容易被氧化为硫酸铁等物质。

(1)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      克。
(2)写出该实验中的一条化学方程式(除资料①中的反应外)。      
(3)稀硫酸与生锈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要确保铁有少量剩余,其目的是      
4、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组成,小明称取了9.3克粉末,向其中加入100克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完全逸出(忽略其他物质逸出),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7.1克。用pH试纸检测溶液呈中性。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这包白色粉末的成分为      
(3)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常见的化合物、有机物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