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合理的是(    )
A . 皮肤血管收缩 B . 汗液分泌增加 C . 浑身肌肉颤抖 D . 适当增添衣裤
2、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按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的标准与其结果对应的是( )
A . 依据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将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 . 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C . 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D . 依据受精过程是否在体内进行,将动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从物理运动到化学变化,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你在剧烈运动后就会汗流浃背, 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
A . 体温平衡 B . 血糖平衡 C . 氧气平衡 D . 水分平衡
4、图甲表示人缩手反射的过程,图乙是反射弧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示意图。图甲中“e”对应图乙中的(    )

A . B . C . D .
5、如图为气温上升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示意图。

以下关于人体各效应与其产生的主要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

A . 效应①可使散热增加 B . 效应②可使产热减少 C . 效应③可使产热减少 D . 效应④可使产热减少
6、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寒冷时,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B . 运动时,心率加快,氧气供应增加 C . 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下降 D . 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增加,第二性征出现
7、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有关认识或做法合理的是(  )
A . 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形,长期不吃早餐 B . 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属于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C . 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产生好感,属于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D . 对烟酒、不健康的书刊和网络游戏的诱惑保持警惕,更要远离毒品
8、小科无意中被碎玻璃扎破食指,立即缩手,却没有感觉到痛。如图所示,甲、乙、丙、丁表示神经系统部分结构,箭头表示信息传导的方向。小科受损伤的结构可能是(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历史上蘑菇等真菌曾被归于植物界,后来由于其在营养方式和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被单独归为真菌界。最近,科学家发现真菌的遗传物质与动物遗传物质的相似性超过了植物。
(1)如图所示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      ;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      .
(2)真菌与绿色植物在营养方式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真菌细胞缺乏      (填写细胞结构)。
(3)根据上述材料可初步推测,真菌与      (选填“植物”或“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2、西瓜味甘汁多,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
(1)西瓜籽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花中的      发育而来。
(2)如图是植物细胞模式图,可口的西瓜汁主要来自      结构。(填相应字母)

3、如图是上世纪30年代在普陀山上发现的普陀鹅耳枥,它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因它的雌花和雄花不同时成熟,授粉几率很低,即便成功结果,种子也很难萌发。

(1)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      生殖方式,使子代规模不断扩大。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目前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属于一个      
(2)2011年,科学家将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放进了“天宫一号”,对其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      ,再返回地面培育。
4、  2020年初,世界多地遭受蝗灾。

(1)蝗虫掠食性强、繁殖速度快。蝗虫的这些性状都是山      决定的。
(2)蝗虫生长发育有如图所示的三个阶段,这种发育类型称为      (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3)我国有非常成功的防治蝗灾经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是常用的防治方法。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相对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
5、台州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      生殖。
(2)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      发育成果实。
(3)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小科发现,校园内的绣球与公园里同一品种绣球的花色不同。针对这一发现,小科思考:同品种绣球的花色是否与土壤条件有关?小科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猜想】绣球花色可能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实验过程】

选择30株品种相同,栽种于相同条件下,生长状况相近,均处于花蕾期的绣球,随机均分为三组。在花开之前,用等量的不同酸碱性的溶液浇灌,每周一次,直至花开(其他种植条件相同)。花开后观察并记录花色,如下表:

编号

溶液

每株每次浇灌量/mL

绣球花色

1

0.1%的醋酸溶液

200

全部蓝色

2

0.1%的碳酸钠溶液

200

全部红色

3

清水

200

全部紫色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浇灌的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根毛细胞      (填“吸水”或“失水”),而造成绣球植

株损伤甚至死亡。

(2)实验中,除控制土壤溶液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要保持相同,例如:      。(写出两个)
(3)确定绣球花色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后,小科思考:实验中的花色变异是否可以遗传?为

了继续探究这一问题,他用扦插的方法获得实验样本,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竹生长快,适应性强,又有广泛的用途,更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
(1)下图表示竹的不同结构,其中属于器官的是       。

(2)竹可以采用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埋于土下10~15厘米,一段时间后可长出新竹,该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3)研究氮肥施加量对竹材产量的影响,科学家选取三块土壤、朝向和种类等条件相同的竹林,分别施加不同量的同种氮肥,测出竹材产量。实验连续进行三年,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在实验生产中,施加氮肥最合理的量为      kg/m3 , 理由是      

2、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后,哺乳动物开始兴起,其中一支就是有袋类动物。它们在以前的大洋洲、非洲、南极洲等地繁衍生长,如图甲。后来大陆逐渐分离开,直到现在的位置,如图乙。

    现在,有袋类动物是大洋洲特有的哺乳动物。它的胎儿在发育不完全时就“早产”,之后幼体在母体的育儿袋中继续发育:

(1)人类等哺乳动物的子宫内具有连接母体和胚胎的      ,而有袋类动物没有这一完整的结构,所以“早产”。
(2)现今大洋洲的形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是板块      的结果。
(3)在非洲、南极洲等地曾经出现有袋类动物的最可靠证据是       。
(4)为什么古老的有袋类动物能在大洋洲生活至今?请谈谈你的看法。
3、  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的结果。
(3)资料显示: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根据以上两项资料分别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