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3.6 光合作用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将一颗1克重的樟树种子种到土地里几年后长城100多千克的大樟树,樟树能够增重,主要来自于(  )

A . 土壤中的无机盐 B . 阳光 C . 氧气 D . 二氧化碳
2、下列措施是为了改变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度的是(     )

A . 低温、干燥条件下贮存种子 B . 春季播种时用地膜覆盖 C . 温室栽培作物时白天适当升高温度 D . 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枝叶
3、在严寒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温度、湿度和气体等条件,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

A . 温室内温度尽量保持恒定 B . 及时擦干温室薄膜(玻璃)上的水膜,以防止透光降低 C .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以补充冬季阳光不足 D . 向温室内定期释放二氧化碳,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
4、

在同一天时间里,从经过暗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相同的叶圆片,称取其质量,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在不考虑叶片内有机物向其他部位转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 . 叶圆片y比叶圆片x重 B . (y-x)g可代表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 C . 在下午4时至晚上10时这段时间内,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可表示为(y-z)g D . 假设全天温度保持不变,则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一个叶圆片制造的有机物为(y-x)g
5、小明用水蕴草进行实验,装置如图中甲和乙,并定时记录试管顶端的气体量。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A . 探究水温对光合作用快慢的影响 B . 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快慢的影响 C . 探究水量对呼吸作用快慢的影响 D . 探究试管口径大小对呼吸作用快慢的影响
6、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某校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透明密封),预测在阳光下,数天后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是(   )
A . B . C . D .
7、如图所示,甲、乙、丙瓶置于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室温不超过25℃),丁瓶置于黑暗的纸箱中。假设七条金鱼的生命力相近,则瓶中的金鱼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

A . 甲瓶 B . 乙瓶 C . 丙瓶 D . 丁瓶
8、如图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气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发生在夜间的是(   )
A . B . C . D .
9、将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作如图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下实验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会变蓝的部分是(   )


A . 甲处 B . 乙处 C . 丙处 D . 丁处
10、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 . 补充大棚CO2 B . 补充大棚O2 C . 降低大棚温度 D . 降低大棚湿度
11、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A . 液体A,B都是清水 B . 液体A,B都是酒精 C . 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 . 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12、将下列实验装置(玻璃瓶左边底部有一台抽气泵)放在阳光下,你认为此装置研究了哪一项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A . CO2 B . H2O C . 光照 D . 叶绿体
13、有人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在这个星球上的。”依据是光合作用()

①消耗二氧化碳②产生氧气③消耗水④产生有机物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14、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CO2净吸收速率=光合作用CO2吸收速率-呼吸作用CO2释放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升高温度,d点一定上移 B . 适当增强光照,a点将左移 C . CO2浓度大于a时,甲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 CO2浓度为b时,甲乙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15、如图是表示在光照强度一定的情况下,温室中某种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用单位时间合成或分解有机物量来表示)受温度影响的曲线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植物生长最快的温度就是光合作用强度最大的温度 B . 在0℃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为0 C .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能增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 D . 光合作用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某同学为验证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一些结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烧瓶中的溶液pH大于7,均含适量的焦性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环境下遇氧气会由元色变褐色。请回答:

(1)如果要研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CO2 , 应选用      两个烧瓶进行对照。一段时间后,      号瓶最先变褐色。

(2)如果本实验不加指示剂,为判断光合作用是否进行,还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即可)。

2、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回答问题:

(1)图中[A]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和[④]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      和[②]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3、如图(瓶口均密封),D、E阀门关闭,B中有水且长有绿色植物。

(1)B装置中的绿色植物放在阳光下,它能进行      作用,写出此生理过程的反应式:      
(2)根据所学知识并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增强B中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过程,可以打开阀门D,向A中迅速加入      和稀盐酸。
(3)将B装置遮光,放在暗处24小时,此时绿色植物进行的主要生理活动是      作用,写出此过程的文字表达式:      
(4)一段时间过后,可采取什么措施证明上题过程的产物?      
4、小金同学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①—⑦是所进行的各个步骤的示意图(顺序打乱了)

(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金同学研究的问题是      
(2)请按照实验步骤先后将图片重新排序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他们用氧18同位素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使它们分别成为含氧18的水和含氧18的二氧化碳。然后,他们分两组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所用的植物、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氧化碳

生成的氧气

第一组

H2O

C18O2

O2

第二组

H218O

CO2

18O2

注:H218O——氧18水,C18O2——氧18二氧化碳,18O2——氧18氧气

(1)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释放的      中的氧元素究竟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2)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两组实验所用植物、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为了       (填“控制变量”或“增加变量”)。
2、某实验小组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先将完全相同的三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设计如下装置,分析回答问题:

(1)针对甲、乙两装置,要取得科学的实验结论,除了唯一变量不同外,其余实验条件均相同,该变量是      
(2)对比分析甲、丙两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3、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小科用新鲜的菹草(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A、B两组实验:


A组实验:在离60W的白炽灯水平距离为10、20、30cm处,分别安放3个容器(如A图所示),均加入等量的清水和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利用光强传感器测出三个距离时的光照强度。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一);

灯源与容器的距离/cm

10

20

30

光照强度/lx

435

375

280

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枚

10

5

1

B组实验:向B装置1、2、3号容器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蒸馏水、清水、1%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后各放入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放在60W的白炽灯下照射(容器接受光照强度相同)。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二)。

编号

1号

2号

3号

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枚

0

3

9

请据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部分叶片表面有气泡冒出并上浮,请你推测此气体为      
(2)分析表一,灯源与容器的距离远近与叶片上浮数目之间的关系,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光照强度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强度越强,        。
(3)表二中1号内无叶片上浮,其原因是1号中      ,草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据以上两组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温室大蔬菜的产量,应从哪两个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
4、如图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往烧杯中倒入水,放入金鱼藻,再将漏斗倒扣在金鱼藻上;

②在漏斗上倒扣一支装满水的试管;

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试管内液面下降;

④当试管内充满气体时,用大拇指在水中将试管口盖住后取出;

⑤    检验试管中的气体,得出结论。

(1)步骤⑤中检验气体的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该实验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理由是      
(3)本实验的材料不选用天竺葵而选择金鱼藻,其优点是      

四、解答题(共4小题)

1、

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里,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重,柳树质量已达80多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为      

(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      

(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      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的颜色分别是      

2、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3)当温度在35 ℃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毫克。
(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点       。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点)
4、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 4 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 1 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 1 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 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毫克。
(2)图乙是 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 b 点的含义是      
(3)若温度由 29℃改为 27℃,图乙中相应的 a 点在图中位置      方。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3.6 光合作用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