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14:常见的化合物、有机物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1784年,科学家卡文迪什演示了“人工空气”的燃烧,发现燃烧产物只有水。据此判断“人工空气”是(   )
A . 氢气 B . 氮气 C . 二氧化碳 D . 氧气
2、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 . 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 . 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 . 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测定空气中O2体积大致所占比例

用铁丝代替红磷做实验

C

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将CO2通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中

D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将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A . A B . B C . C D . D
4、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则(   )
A .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 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 C . 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 D . 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5、据报道,我省某民营企业研发的“天的”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这种火箭发动机用液态氧,液态甲烷作燃料,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甲烷是有机物 B . 甲烷具有可燃性 C . 液态氧是由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D . 一定条件下液态氧和液态甲烷能发生化学反应
6、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铜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均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7、下列实验中,实验原理和主要操作方法都符合实验目的的是验目的(   )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主要操作方法

A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各成分的溶解性差异

蒸发

B

分离水与酒精的混合物

各成分的密度差异

蒸馏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差异

加碳酸钠溶液,观察产生气泡快慢

D

除去FeSO4、CuSO4混合溶液中的CuSO4

金属活动性差异

加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A . A B . B C . C D . D
8、为研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 . B . C . D .
9、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 不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有①② B . 实现③转化,可通至氯化钠溶液 C . 实现⑤转化,可加入碳酸钙粉末 D . 实现⑥转化,可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10、某同学对Fe2O3做了如图探究活动,已知氯气在水溶液中能将Fe2+转变为Fe3+ , 且每一步都充分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无色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 黑色粉末是Fe3O4 C . ①过程Fe2O3中的氧元素全部转人无色气体 D . ②过程有置换反应发生

二、填空题(共9小题)

1、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氢氧化钠、硝酸钠、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小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完成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等分为两份;

②往一份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③往另一份无色溶液中通入适量的CO2 , 产生白色沉淀。

请回答:

(1)仅根据②推测原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2)原样品的所有可能组成是      
2、A、B、C为初中科学常见的三种无机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C是气体,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B所属的物质类别和组成元素都相同,则A→B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A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与B属于不同物质类别,B和C属于同种物质类别,A、B、C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则C可能的物质类别是      
3、我国研发的“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利用人体热量为手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1)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 , 这种物质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Bi2Te3中辞(Te)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Bi2Te3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      
4、如图中的a、b、c、d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c中含有三种元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

(1)c的化学式是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c与d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5、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白色沉淀A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填化学式)组成的。
6、某气体可能由CO、H2、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小科利用下图的装置探究其成分,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色。


(1)甲装置中盛放的液体是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不变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气体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同时乙装置中黑色固体变      色。
7、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习俗,粽叶是包粽子的材料之一。


(1)箬叶(如图)是棕叶的一种,含多种氨基酸。用着叶包制粽子,可提高粽子中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是人体合成      (填营养素名称)的重要原料。
(2)个别商贩利用硫酸铜(CuSO4)溶液浸泡陈旧棕叶使之变为青绿色,这对人体有害。有关部门提醒市民可将粽叶用水浸泡,将铁钉(Fe)放入浸泡液中,根据铁钉是否变红进行检验。写出该方法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
8、  2019年5月,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功,该发动机用甲烷作燃料。
(1)甲烷(CH4)属于化合物中的       。
(2)用甲烷作燃料,具有清洁无毒的特点,其原因是       。
9、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      7.

三、解答题(共4小题)

1、某KCl固体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杂质,实验室提纯氯化钾的流程如下。(氯化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1)沉淀a是      
(2)操作Ⅰ是       。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②蒸发结晶

(3)若KCl固体样品中还含有少量杂质K2SO4 , 小科认为提纯该样品只要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增加一步实验:在“加入过量K2CO3溶液”与“过滤”操作之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小江认为这种方案不合理,会导致所得KCl固体中含有新的杂质,新杂质是       。
2、黄铜(铜和锌的合金)因性能优良,被广泛用于制作钱币、饰品和生产中,铜的质量分数在59%~65%之间的黄铜性能优良。兴趣小组为了解某黄铜螺母的材料性能进行如下实验:取多个黄铜螺母放入烧杯中,另取80克l9.6%的稀硫酸,分四次等质量加入,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稀硫酸的用量/克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20.0

17.4

14.8

13.5

分析上述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4次实验结束后溶液的pH       7(选填”>”“=”或“<”)
(2)配制8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克/厘米3)多少毫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通过计算说明该黄铜螺母的材料性能是否优良。
3、为了探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后所得滤液X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取50克滤液于烧杯中,天向烧杯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硫酸镁溶液20克,接着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加入溶液的质量与烧杯内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滤液X的pH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      
(4)滴加入30克稀硫酸时,烧杯中沉淀的质量m2的值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小明取一包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除铁粉外,可能含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写出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      
(3)试剂X的名称是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相对封闭的装置内燃烧某种含碳、氢、氧元素的垃圾,对产生的废气成分(不考虑气态有机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检验。

【实验研究】

拉动注射器,让废气依次通过装置。

【实验分析】

(1)能证明废气中有水蒸气存在的现象是      
(2)F处的大号注射器,可以引导气体流向,其另一个主要作用是      
(3)【反思评价】小金认为,仅根据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其理由是      
(4)小金根据D中的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得出废气中存在一氧化碳。小丽认为该结论不够严密,若废气中存在氢气也会出现该现象。要使上述结论更加严密,还应添加的一个实验装置及位置是      

【实验结果】经检验,废气中存在CO2、CO、H2O。

2、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2)【继续探究】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      
(4)【微观解释】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3、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A滴有酚酞的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 , 发现D氧化钠溶液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 , 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 “<”)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9年浙江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14:常见的化合物、有机物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