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6小题)

1、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环境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必须适应环境,否则就会被淘汰。分析以下生物的特性,可能会被环境淘汰的是(   )
A . 根系发达的旱生植物 B . 能用巧妙的方法把自己隐藏在环境中的变色龙 C . 竹叶虫的形状像竹叶或树枝 D . 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蚯蚓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是人们对梅花不畏严寒的赞赏。梅花在植物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A . 细胞 B . 组织                      C . 器官 D . 系统 
3、如图为绿色开花植物不同结构层次的变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a是指细胞分裂 B . b是指细胞分化 C . 丁属于器官结构层次 D . 戊属于系统结构层次
4、下列关于动植物结构层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动物体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 B . 植物叶片的表皮、动物的血液都属于组织 C . 植物的叶、花、种子和人体的心脏、血管都属于器官 D . 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层次
5、我们家乡义乌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 . 配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 C . 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换包装 D . 制作蜜枣时晒干水
6、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 . 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 . 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C . 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 . 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7、如图画出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下面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B . 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C . 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D . 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物质吸热较多
8、下图为植物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结构名称不正确的是(  )


A . ①表示叶绿体 B . ②表示液泡 C . ③表示细胞核 D . ④表示细胞膜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滴加液体 B . 测量直径 C . 加热液体 D . 量取液体
10、某同学将示数为 37℃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得结果是( )
A . 体温计的示数仍为 37℃ B . 温度太低,超出测量范围,体温计损坏 C . 体温计的示数降到 35℃ D . 体温计的示数降到 35℃以下,无法读数
11、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种( )
A .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气,乙中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 . 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 .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 .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12、地震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面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高墙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①②⑤
13、下列有关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泥石流的发生与强降水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冲刷成泥石流

③植树造林可以减缓泥石流或滑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④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向上或向下逃生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4、下列关于经线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两条经线构成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B . 0°和180°经线把地球分成东半球和西半球 C . 20°W和160°E经线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东半球和西半球 D . 在地球上东经度范围属于东半球,西经度范围属于西半球
15、对需要进行测量的待测量,进行预估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技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 . 我们所用课桌高度约为 0.8 米 B . 盒装牛奶的体积约为 250 毫升 C . 我们上课教室内空气的体积为 10 立方米 D . 今年夏天浙江省最高气温接近 40℃
16、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

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

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④→③→②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1、①计算机的鼠标;②水中的水母;③山上的竹笋;④山洞里的石笋;⑤飞行的蜻蜓;⑥奔跑的斑马;⑦洋娃娃。以上各项中,请你仔细认一认,其中属于生物的有      
2、看图,并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细胞结构名称:

(1)甲、乙两图中,可能是熊猫体细胞的图是      (选填“甲”或“乙”)
(2)松树之所以长得高大而不倒塌,这与细胞结构中的      有关(填字母,下同);
(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3、湖岭镇地处瑞安西部,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右图为金鸡山部分地形图。该图虚线处存在泥石流发生的潜在危险,该处的地形部位为      。游客此时正好位于A点,若发生泥石流,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有      。(填图中序号,可多选)

4、一个受精卵发育成长为一个小帅哥、小美女,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奇妙。下图所示为人体组织形成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胞的      过程。
(2)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人体的各种细胞,这一过程是与图中      有关(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5、如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属于植物细胞的是      图,属于动物细胞的是      图,判断的依据是:      
(2)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填字母代号)。
(3)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场所是[      ]      
(4)有的植物细胞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在[      ]      中含有叶绿素。
6、为了寻找反物质或暗物质,中、俄、美等几十个联合国研制并于1998年用航天飞机发射了“α-磁谱仪”,其核心是我国研制的永磁体,其质量达2吨,这个永磁体主要材料是铁质,外形是一个体积为0.9米3的圆柱体,它的平均密度为      千克/米3;估计它      (填“是”或“不是”)实心的。(ρ=7.9×103千克/米3 , 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7、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填物态变化名称)
8、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配料

保质期

含碘量

氯化钠、碳酸钾

18个月

20~40毫克/千克

储存指南

食用方法

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      ,这是加碘盐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是它的      性质。

9、请给下列测量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只新铅笔的长度是 0.175      
(2)一枚硬币的直径约 2.1      
(3)小陈在体育课上的百米成绩是 12.3      
(4)初中生的书包体积约为 5      
10、下图是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主要步骤。

(1)滴在洁净载玻片中央的液体a是      
(2)未经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时,细胞结构不够清晰,需用稀碘液进行染色。染色后的细胞结构中,着色最深的是      ,该结构与生物的      密切相关。
11、下面是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①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②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③在科学实验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④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⑤用耳朵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
(1)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2)属于间接观察的是      。(均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下图为显微镜的结构图,请根据图填写。

(1)各标号所示部位名称。B      ,F      
(2)显微镜的步骤是:安放→      →放片→调焦→观察。
(3)进行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某同学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都没有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      上。
(4)若观察到物像较模糊,但视野亮度正常。要使物像更加清晰,可略微转动显微镜的      结构。
(5)下面是用显徽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左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移动载玻片 ②调节光圈和反光镜 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5)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④③①⑤ D . ③②⑤④
(6)如要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该选择的组合是(    )

Image1

(6)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①④⑥ D . ②③⑤
2、在做用低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如图所示。

(1)你认为      同学的观察效果好。
(2)其他三位同学观察效果不好的原因都是因为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没有规范操作,请你给这三位同学提出改进建议,使他们获得最好的观察效果。

①若你指导的是      同学,建议是      

②若你指导的是      同学,建议是      

③若你指导的是      同学,建议是      

3、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

(1)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的熔点是      ℃,第7分钟处于      态。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________(填“A”或“B”)。 (3)
A . 寻找普遍规律 B . 减小实验误差
4、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布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天蚕丝(白色)

1

12%

2

2

5%

3

化纤(白色)

1

28%

4

2

14%

5

全棉T恤(白色)

1

7%

6

全棉T恤(黑色)

1

4%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 1、2 或 3、4 得到的结论是      。比较实验      得到的结论是天蚕丝材质的衣服比化纤材质的衣服的防晒效果好。比较实验 5、6 让我们知道,要防晒效果好应穿      色的全棉 T 恤。
(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5、各种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强度大,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小明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的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侧一点,则应该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向右调平衡螺母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向右移动游码

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      克。

(3)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①②③顺序,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则这种材料的密度是      千克/米3
(4)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5)请你写出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制造的优点: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快速“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2、现有一个质量为54克、体积为50厘米3的空心铝球。若在空心铝球内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78克,已知ρ=2.7×103千克/米3。求:
(1)所注入的液体的质量;
(2)所注入的液体的密度。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8-2019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