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4.2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之酶及酶的特性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试管 | 加入物质 | 其他处理 | 保持温度 | 保持时间 |
① | 淀粉溶液+唾液 | 振荡试管 | 37℃ | 10分钟 |
② | 淀粉溶液+清水 | 振荡试管 | 37℃ | 10分钟 |
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
②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的蒸馏水.
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
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步骤 | 方法 | 观察结果 |
1 | 常温下自然分解 | 氧气泡少且小 |
2 | 常温下加铁离子 | 氧气泡稍多但小 |
3 | 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 | 氧气泡极多且大 |
4 | 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 | 同自然分解一样 |
二、填空题(共3小题)
①向2号试管内滴人几滴氯化铁溶液,作为对照
②将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在1、2号管的管口,仔细观察,会发现1号试管口的卫生香燃烧猛烈
③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注入10 毫升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④轻轻振荡这两只试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会发现1号试管的气泡多且最先产生
⑤取豌豆大小的新鲜肝脏,放在培养皿中迅速剪碎并投人到1号试管中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位美国科学家获得。他们提出的“端粒学说”使人们对癌症和衰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学说认为,细胞DNA的末端有一个 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些,当端粒足够短以后,细胞就不再分裂而逐渐老化死亡。而端粒是由端粒酶控制的,如果细胞中有端粒酶,则端粒可以得到修复,长度得以保持,细胞也就保持分裂能力。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人体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FeCl3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哪个更高?
猜想与假设: 。
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实验步骤: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并各注入3mL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内 ;
③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情况。
预测实验结果:
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实验结果: 。
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该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FeCl3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 ,判断的理由是 。
组别 | A | B | C |
试管中依次 加入物质 | 1mL唾液 | 1mL唾液 | 1mL唾液 |
1mL盐酸溶液 | 1mL蒸馏水 | 1mL氢氧化钠溶液 | |
2mL淀粉溶液 | 2mL淀粉溶液 | 2mL淀粉溶液 | |
水浴10分钟 | 37℃ | 37℃ | 37℃ |
各滴入2滴 碘液后的现象 | 变蓝 | 不变蓝 | 不变蓝 |
猜想一:氢氧化钠变质。
猜想二: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
……
小柯按图甲实验,看到溶液变红,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小常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
在小常的建议下,小柯按乙实验,溶液中没有沉淀产生,从而排除了猜想一。
①分别取一定量果胶酶和苹果泥分装于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在10℃同一水浴中中恒温处理10分钟,如图A;
②将果胶酶与苹果泥充分混合,再次在10℃水溶液中恒温处理10分钟,如图B;
③将步骤②处理后的混合物过滤,收集滤液,测出果汁量(体积),如图C;
④再取等量的果胶酶与苹果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重复以上实验,记录果汁量如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射器 A | 注射器 B | |
实验组 | 1 体积分数的 H2O2 溶液 5mL | 2 质量分数的 酵母菌液 2mL |
对照组 | 1 体积分数的 H2O2 溶液 5mL | 待填 |
①选用2套图甲装置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表中所示液体吸入相应注射器中;
②将装置恒温1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各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
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缓慢推至B中后再夹紧止水夹,恒温 5 分钟后, 观察并记录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重复试验3次并取平均值;
④改变实验温度(温度设置:0℃、10℃、20℃、30℃、40℃、50℃、60℃),重复步骤①②③步骤。
在不同温度下,步骤②中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均为0,步骤③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注射器
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