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 2.4 物质的分类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39

A .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 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 . 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C2H2O表示 D . 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
2、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 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 B . 电源左端为+极 C . 抽去铁芯,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 D . 断开开关,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
3、下面四幅教材插图中,用于描述电磁铁应用的是(     )
A . 指南针 B . 电铃     C . 发电机 D . 电吉他的拾音器
4、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 B . 硫酸铜 C . 氢气 D . 氦气
5、图中 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 . 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 . 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 .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6、关于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的气味的气体 B . 燃烧铁丝前要将铁丝表面打磨、绕成螺旋状并插入一根火柴梗用于引燃铁丝 C . 食物腐败、燃放烟花、牛奶是变酸都物质质与氧气发生了反应,属于缓慢氧化应 D . 实验室用双氧水、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都需要催化剂
7、教室里,当发现有人触电或电器设备着火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 立即用手将触电的人拉开 B . 立即切断电源 C . 立即用小刀将电线割断 D . 立即泼水灭火
8、水稻幼苗在土壤浸出液中比蒸馏水中生长的好,说明植物生长需要从外界吸收( )
A . 水分 B . 无机盐 C . 空气 D . 有机物
9、硫酸钾铝[KAl(SO4)2]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沉淀水中的杂质外,还具有抗菌作用。硫酸钾铝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2 B .   +4 C . +6 D . +7
10、某同学在学习了有关家庭电路的知识后安装了四盏电灯,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1、人在吸气时,下列哪项生理活动与空气进入肺无关( )
A . 膈肌舒张 B . 肋间外肌收缩 C . 肺内气压降低 D . 胸廓容积增大
12、图为绿色物植的叶片进行某生理活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根吸收的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 B . 在白天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b为二氧化碳 C . 水在植物体内沿着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的路径运输 D .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储存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
13、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 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 . 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 . 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 . 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14、水是初中化学中一种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电解水实验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为原子   B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气体 C . 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D . H2O和比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1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B .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C . 由图b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 .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7、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Ⅹ的化学式为( )
A . C4H4S2 B . C2H6S C . C4H4S D . C6H6S
18、科学家们使用特殊的催化剂二氧化钛(TiO2)纳米管,催化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了甲烷(CH4),下列说法中错误是( )
A . 该反应没有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B . 甲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C . 该反应是一个化合反应 D . 二氧化钛在反应前后它的质量不变
19、下列关于植物根尖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毛区 B . 分生区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C . 根的生长主要依靠伸长区细胞数量的增多 D . 伸长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0、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 他们的质量如白色条形图所示,反应结束后,他们的质量如白色条形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 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是2∶3 D . 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1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模型可以反映客观现象,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如图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所表达信息的模型。请写出其中的②与③所表达的信息:

(1)②      
(2)③      
(3)请用合适的化学用语表示:

五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两个硫酸根离子:      

2、根据表中土壤颗粒的分类情况,回答问题:
(1)从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选填“好”或“差”)。
(2)如图“桃蛋”是一种多肉植物,它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它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则种植“桃蛋”的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      (选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

(3)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其中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工具,请根据下图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回答问题。

(1)查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2)
A . 质子数不同 B . 中子数不同 C . 电子数不同 D .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上表的18种元素中,金属元素有      种;
(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横行)中的元素,除0族(最右纵行)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则原子半径:钠      镁 (选填“>”、“=”或“<”,下同)” 原子得电子能力:硫      氯。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6)有一种原子,它的原子核内有20个中子,核外电子有19个,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7)氦气常用来给气球充气,主要原因除了密度小,还因为它的化学性质比较      
4、某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等体积的透明液体中,20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挺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请你帮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

A.   B.  C.   D.   E.

(1)“魔术”的奥秘在于A,B烧杯中的液体,它们分别是            。 (1)
A . 清水,清水 B . 10%盐水,10%盐水 C . 清水,10%盐水 
(2)萝卜条软硬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胞吸水和失水。C、D两幅图中哪一幅图能说明B图中的现象?      
(3)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在根尖结构(E图)中,       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①②③④中选填)
(4)根细胞吸水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      根细胞液浓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烧杯中水面上浮着一个空心小铁球,将盛水的容器放在电磁铁上方,此时电磁铁A端为      极,将滑片P 向右滑动,空心小铁球所受浮力将      (选填: “变大”、 “变小”或 “不变”)。

6、下图是创新实验小组对“MnO2催化H2O2分解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一支球形干燥管水平放置,用滴管吸取3mLH2O2溶液加入干燥管的球泡内,再用药匙取0.2gMnO2粉末,加在干燥的进气管的管壁上。

②点燃橡胶塞上固定的棒香后,塞紧干燥管并将其竖立,观察现象。

(1)可观察带到火星的棒香立即      
(2)MnO2催化H2O2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3)下列各项是同学们对该创新实验的评价,为评价不合理的是            。(填序号) (3)
A .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材料及药品均易得到 B . 实验使用的药品用量太大 C . 反应速度太慢,耽误时间 D . 该实验现象明显,整个装置好似点燃的灯塔,趣味性强
7、如图甲所示是测电笔的结构,图乙和图丙中,正确使用测电笔的是图       (选填“乙”或“丙”),当用它插入插座的左孔时氖管不亮,插入右孔时氖管发光,则说明火线在插座的      孔。通常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       V,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

8、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      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胸腔体积最大时,是坐标系中的      点;
(3)收集曲线BC、AB段的气体加以比较,发现BC段明显增多的气体是      ,增多的这些气体产生于人体内的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如图所示,在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烧杯内各培养一株相同品种、长势相同的植物,烧杯中是全营养液,左边植株剪去大部分的叶片,调节天平至平衡。请回答下面问题:

(1)全营养液中添加了很多营养物质,下列物质中,所含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种类最多的是     (选填字母编号)。
(1)
A . 硝酸钠 B . 磷酸氢二钙 C . 硝酸钾 D . 硫酸镁
(2)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天平的指针将会向      ,(选填“左”或“右”)偏转。该实验装置研究的是      
(3)该装置中有一不足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2、下列是初中化学实验中,一些常用于制备和收集气体的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图中仪器X的名称是      
(2)装置 B可以用来实验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B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时,液面高度应该至少在      处(填 “a”或“b” )。
(3)如果用D装置收集O2气体,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处 (填“④”或“⑤”)。
(4)图F是用“碎碎冰”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该装置来制取CO2气体,药品加入完毕后(药品量如图F),为了使反应发生,接下来的操作是      
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cm²、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门玻璃管,AB之间用软管连通。A中发生反应2Cu+O2 △ 2CuO。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cm处;

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

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

(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           (填字母)。    
(2)
A . 红磷 B . 木炭 C . 铁粉
(3)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 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       cm(填整数)。
4、发光二极管只允许电流从二极管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如图所示,将两只二极管与线圈连成并联电路,并将两只二极管的正负极接成相反情形。使磁铁在线圈中左右移动,此时会看见两只发光二极管轮流发光。

(1)该装置是根据      原理制成,应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机器      
(2)小波同学认为用一只发光管也可以,为什么要用两只呢?我们可以这样说服小波:实验中要用两只二极的好处,是因为可以方便地研究      的关系。
(3)科学研究中经常把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下面做法相似的有          
(3)
A . 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时运用了大量的大头针 B . 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时运用了滑动变阻器 C . 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时运用了澄清石灰水 D . 演示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在瓶底留少量的水
5、某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条件,设计了如图1所示三个装置:


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完全相同。请分析回答:

(1)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前应该对植物进行的处理是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2)甲、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      ,所探究的问题是      
(3)把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将甲、乙、丙的叶片取下,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叶片不会变蓝的是      
(4)如图2是该同学分析甲装置中植物叶肉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过程图,其中A和B表示细胞内结构,①②③表示有关物质,则在B结构上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是植物的      

四、解答题(共4小题)

1、很多同学喜欢食用一些油炸食品、烧烤食品。但油炸食品、烧烤食品等被营养专家称作“垃圾食品”,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而且食物中还会产一些强致癌物质,如丙烯醛,化学式为(C2H3CHO) 试回答:
(1)丙烯醛的相对分子质量      
(2)丙烯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
(3)112克丙烯醛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2、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3g,加热至混合物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8.2g,将剩余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是10%的氯化钾溶液(假设溶液无损失),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克;
(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3)氯化钾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3、电梯为居民出入带来很大的便利,出于安全考虑,电梯都设置超载自动报警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已知控制电路的恒定的电源电压U=6伏,保护电阻R1=100欧,压敏电阻R2的阻值随压力F大小变化如图乙所示,电梯底架自重和电磁铁线圈的阻值都忽略不计。(g取10牛/千克)


(1)当压敏电阻R2受到的压力F增大时,其阻值减小,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增大,从而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梯超载时,衔铁被电磁铁吸住,触点K与触点      接触,电铃发出警报声。
(2)当电磁铁线圈电流达到20毫安时,衔铁刚好被吸住。若该电梯厢内站立总质量为1000千克的乘客时,试通过计算说明电梯是否超载。
(3)如果想设置电梯最大乘客载重量为1000千克,计算得出 R1的阻值应该设置为多少。
4、大量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己得到公认。控制大气中CO2含逞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 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      ;其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2)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的屋顶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      
(3)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 , 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 出来,适合“捕捉” CO2的溶液有       等;

(4)某实验小组想制取一定质量的CO2进行研究,现有质量分数为80%的碳酸钙20克,稀盐酸足量,最多可以制得CO2       L(该温度和气压下,二氧化碳密度为2g/L)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 2.4 物质的分类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