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粤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 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 . 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 . 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 . 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2、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 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 . 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C .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 . 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3、2021年3月29日是第2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下列标识与安全无关的是( )
A .
B .
C .
D .




4、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 . 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 . 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 . 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 . 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5、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
B . 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C . 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 . 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就能燃烧
6、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 ② | ③ | ④ |
| | |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燃烧 |
A . 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 . 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 . 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 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7、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
A . 吹灭蜡烛
B .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 . 关闭炉具阀门
D . 用高压水枪灭火
8、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以下小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烧铁器浮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 (1)
A . “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 . “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 . “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 . “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2)下列理解不当的是( ) (2)
A . 数枝梅的暗香指的是梅花的物理性质
B . 梅花开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 . 作者判断是不是雪的依据是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D . 暗香来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3)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3)
A . “烧铁器”中的“烧”属于反应条件
B . “即成铜色也”中的“铜色”指黄色
C . “成铜色“后“胆矾水“质量增加
D . “铁器”适宜盛放“胆矾水”
9、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 塑料老化
B . 食物腐败
C . 镁条燃烧
D . 动植物呼吸
10、下列关于灭火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 . 炒菜的油锅着火,立即益上锅盖并关闭火源
C .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失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D . 扑灭森林火灾,铲除火路走势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水是实验室中常用的物质,请说出下列实验中水的作用。
(1) 。
(2) 。
(3) (写一条即可)。
2、燃料燃烧释放能量,对于生产、生活都非常重要。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 、 、 。燃烧失去控制引发火灾,也会给我带来损失,我们要学会灭火,假如家里的油锅失火,请说出一种灭火的方法, 。
3、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和做焊接金属保护气的物质是 。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合理的做法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四、综合题(共1小题)
1、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想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内盏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