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1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下列实验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①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②在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加入无水乙醇,振荡,静置

③制作叶脉书签

④用“爆鸣法”检验氢气的纯度

⑤稀释浓硫酸

A . ①⑤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③⑤
2、常温下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如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金属单质

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标准)

99

61

27

17

7.9

密度/(gcm-3

8.92

2.70

7.14

7.86

11.3

熔点/℃

1083

660

419

1535

328

硬度(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作标准)

2.5~3

2~2.9

2.5

4~5

1.5

A . 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是因为铜的导电性比银好 B . 表中铝的密度最小,轻便质软,是制造炊具最好的金属材料 C . 钉子通常用铁制而不用铝制 D . 铜块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因为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B

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

因为酸、碱、盐都由离子构成

C

石油的分馏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因为分子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

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

因为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H2O

A . A   B . B   C . C   D . D
4、如图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铝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ⅢA 族 B . 铝的核外电子数为13,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g C . 铝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形成致密的Al3O2保护膜 D .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容易形成阳离子Al+3
5、如图是工业上生产尿素CO(NH2)2肥料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从物质类别看:该反应中涉及3种氧化物 B . 从质量关系看:参加反应的A,B物质的质量比为17:44 C . 从微观构成看:反应前后一共有五种分子,且化学变化中,原子、分子都可再分 D . 从表示方法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表中叙述的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和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叙述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烟雨蒙蒙中,酸雨的形成

化合反应

B

“白+黑”两种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分解反应

C

你的“镁”偷走了我的“锌”

置换反应

D

我停止飞翔,只为你变得坚强

复分解反应

A . A   B . B   C . C   D . D
7、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课外实验,其中实验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课外实验

实验结论

说明蜡烛组成中含有碳元素

说明温度升高,CO2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说明有些花中的色素可做酸碱指示剂

说明蛋壳的组成物质里含有碳酸根

A . A   B . B   C . C   D . D
8、向2个盛有100g 60℃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g的NaCl和KCl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0g B . 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C . ②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 . 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9、下列对比实验的设计不能到达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空气与呼出气体

中 CO2的含量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探究 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探究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A . A   B . B   C . D . D
10、某学习小组的同学用数字传感器探究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氯离子浓度和溶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随时间变化会不断增大 B . 实验说明氯化钠溶解在水中解离成 Cl-和 Na+ C . 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D . a~b 段曲线说明氯化钠开始溶解时,溶液中氯离子浓度陡增
11、学了酸的化学性质,某同学以稀硫酸为主题,绘制了如图的“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现③,只能选用Fe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B . 实现④,可选用Fe2O3 ,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实现⑤,可选用BaCl2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 D . 实现②,若选用Cu、CuO、Cu(OH)2 , 得到蓝色溶液
1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 为 20℃时,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液质量的变化 B . 为在稀硫酸中不断加水时,溶液 pH 的变化 C . 为密闭容器中等质量的硫和氧气燃烧过程中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 D . 为等质量的镁、锌分别与足量的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盐的质量变化
1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NH3气体

H2O

通过浓硫酸干燥

B

KCl固体

MnO2

加适量水溶解、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

C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aCl2溶液

HCl

加入过量的熟石灰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A . A   B . B   C . C   D . D
14、用气体压力传感器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图Ⅰ表示的是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图Ⅱ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瓶1和瓶2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曲线1说明1体积水约消耗1体积CO2 B . 曲线1不能说明水和CO2发生化学反应 C . 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知,CO2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 . 继续向瓶2注入稀盐酸,共注入稀盐酸20mL,此时瓶内的气压刚好恢复到起始气压

二、综合题(共6小题)

1、某NaCl固体中含有CaCl2杂质,分别取样进行实验。
(1)(测定杂质含量)取10.0 g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Na2CO3溶液与CaCl2完全反应,经相关操作后称量生成CaCO3沉淀1 g,计算样品中CaCl2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提纯NaCl)取30.0 g 样品,依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设计实验提纯NaCl,NaCl、CaCl2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见表。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水)

NaCl

36.0

36.6

37.1

38.0

39.2

CaCl2

27.6

39.8

41.4

43.2

45.2

①由上表可知:80℃时,溶解度相对较大的物质是      。结合上表分析实验中,趁热过滤的原因是      

②实验中,溶液A是NaCl 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B中溶质的阳离子是      。溶液B中CaCl2的质量分数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A中CaCl2 的质量分数。

2、如图是实验室可能用到的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和洗气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洗气装置

(1)写出B图中仪器甲的名称:      
(2)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 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制取氧气时,不能选C装置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原因是      
(3)实验小组同学取一定浓度的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为探究其原因,小组同学讨论作出如下探究:
(4)(提出猜想)A.石灰水完全变质;B.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石灰水,      ,读出溶液pH

pH>7

石灰水未完全变质猜想A不成立

Ⅱ.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

产生白色沉淀

气体中有HCl猜想B成立

写出步骤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根据下面碳元素的价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X对应的物质类别是      ,d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      
(2)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点对应物质转化为b点对应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4)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NaHCO3俗称      ,它的用途是      (任写一条)。
4、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某同学整理复习以下四个教材实验,请与他一起完成下面相关整理。

(1)图1实验的目的是      ,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2实验说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b 试管收集到的气体能      
(3)图3实验中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着,说明      
(4)图4实验中,当观察到      时,说明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5、A~G 是常见的七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A、B、C、D、E 分别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 物质中含有三种元素; B 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单质;物质 C 的溶液呈蓝色; G 与 D 属于同一类物质,且都易溶于水;反应①、②都产生白色沉淀。

(提示:“—”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A      
(2)物质E的一种用途是      
(3)写出F→D 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A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B与C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       ,C与D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6、在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各种除湿剂(或干燥剂)。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关于除湿剂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他们查阅资料,并进行下面的数字化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1)①硅胶:无色或白色颗粒,吸水量为 30%~35%,加热到200~350℃可以反复使用。其主要成分可看作是SiO2 , 其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生石灰:白色块状固体,吸水后生成熟石灰。

③浓硫酸:无色粘稠液体,有吸水性,在化学实验中常用它作干燥剂,但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用它作除湿剂。其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2)(问题一)除湿剂是否真的可以除湿?

(实验一)探究浓硫酸对氧气的干燥情况。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的氧气,通过浓硫酸两次干燥,将湿度传感器放入收集氧气的密封保鲜袋内,连接数据采集器和电脑。实验装置如图1,约采集5 min,得到变化曲线如图2。

图1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图2曲线,袋内湿度明显降低,说明      。随着时间变化,浓硫酸的吸水速率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3)(实验二)探究市售硅胶除湿剂是否真的可以除湿。实验如图3,用25 mL烧杯盛放等体积、等温度的两杯水,分别放在生化密闭实验器中,其中一个实验器中加20.0 g 硅胶,连接数据采集器和电脑。约采集 15 min,得到变化曲线如图4。

分析图4曲线,未加硅胶的实验器内相对湿度增大的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加硅胶的实验器内      ,说明硅胶除湿剂的确可以除湿。

(4)(问题二)哪种成分的除湿剂除湿效果更好?

(实验三)探究不同成分的除湿剂的除湿效果。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与实验二相同,分别称取硅胶、蒙脱石、氯化钙除湿剂各20.0 g,放入3个相同的生化密闭实验器中,连接数据采集器和电脑。约采集 20 min,得到变化曲线如图 5。

分析图5曲线,这三种除湿剂中单位时间内吸附水速率的快慢和除湿效果的强弱顺序都是      。再通过图2、图5的曲线对比,发现      的干燥效果都低于其他除湿剂,这是生活中很少用它作除湿剂的另一个原因。

(5)(实验结论)市售除湿剂的确可以除湿;对比的几种除湿剂中硅胶的除湿效果最好,速率最快。不同成分的除湿剂除湿效果除了与所含成分不同外,还可能与      (写一条即可)等因素有关系。
(6)(拓展提升)

同学们查阅资料还发现:还原铁粉(灰色或黑色粉末,又称“双吸剂”),也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常用于食品保鲜。检验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双吸剂”是否仍然有效的化学方法及现象是:      。已知某袋装食品的脱氧剂由活性炭、铁粉和食盐,按质量比为 2:2:1混合而成。求5.0 g未经使用的该脱氧剂最多能够吸收氧气      g (保留两位小数)。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1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