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过关训练 第三章物态变化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下列对生活中温度的一些估测,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
A .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为26℃
B . 唐山地区最高气温为60℃
C .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为38℃
D . 冰箱保鲜室的温度为-5℃
2、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 . 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 . 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 . 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3、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出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初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 夏天,小明将糖水放入冰箱制成了冰棍,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 .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这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 . 冬天,房屋上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4、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 .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C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5、下面是小红的“物理笔记”部分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了蒸发吸热
B . 机器的底座需要先把铁变成铁水然后再冷却铸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C . 北海的春天,常出现墙壁“冒汗”是汽化现象
D .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升华现象
6、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所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瀚海阑干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 . “天接云涛连晓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 “冷露无声湿桂花”,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 “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7、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 北方的冬天,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变干,这是一种汽化现象
B .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吸热
C .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 . 从冰柜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这是一种凝华现象
8、如图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多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 . 熔化一部分
B . 全部熔化
C . 一点儿也不熔化
D . 无法判断
9、如图所示,这是很多家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罐装液化石油气。使石油气液化贮存在钢罐里所采用的方法是( )
A . 降低温度
B . 提高温度
C . 压缩体积
D . 增大体积
10、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 .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 .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 .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1、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与时间的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 这种物质是非晶体
B . 该物质在10min时处于固态
C . 该物质的熔点是50℃
D . 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
12、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B . 可以利用干冰人工增雨,主要是因为干冰能迅速升华放热
C . 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D .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成小冰晶放热形成的,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如图汽车前档风玻璃上经常起一层薄薄的水雾,这是一种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冬天外面的气温很低,车内打开暖气,往往就会在挡风玻璃上起水雾,这层水雾在玻璃的 面(填“内”或者“外”)。
2、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中装有一些水,B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在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杯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另外,B杯中的水 (填 “能”或“不能”)沸腾。
3、如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cm。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4、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如图乙中是某同学测体温的结果,示数为 ℃。
5、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同学们分别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对“碘锤”进行加热(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你认为选择 (甲/乙)方案更为科学合理,选用该方案主要是为了 (受热均匀/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 (物态变化)。
6、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判断出这种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这种物质的熔点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王敏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观察水沸腾”的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固定 (选填“A”或“B”)的位置。
(2)记录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记录,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 |
(3)分析图像可知,当地水的沸点为 ℃。
(4)B、C组同学得到图乙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5)图丁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6)加热时,烧杯上方会出现“白气”,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 。
(2)按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 (选填“小于”或“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条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 。
(5)液化可以通过 或 两种方法或两者兼用的方法实现,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用的燃料就是液态的氢和氧,将气体燃料液化最大的好处是 。
3、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器材,最后应调整 (填“酒精灯”或“温度计”)的位置;实验中使固体受热均匀的措施是 (写出一条即可);
(2)待温度升高到40℃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则该晶体的熔点是 ℃,熔化经历了 min;
(3)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
4、在探究“冰格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将装有少量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装置的组装顺序是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某时刻温度计数如图乙所示为 ℃;
(2)由图丙可知,冰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化特点是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由图丙可知,11min后,该物体的温度又保持不变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