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复习能力提升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 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 B . 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 . 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 D . 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
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 . 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 . 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 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 . 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C . 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D . 增大琴弦拨动力度会增大振动频率
4、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 . 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振动产生的 C . a瓶的音调最低 D . d瓶的音调最低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B . 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旁植树等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 . 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只能利用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 D . 可以利用超声波预测地震、侦测台风等
6、用筷子和湿碎布做一个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一个“哨子”,吹哨时(   )
A . 空气柱振动发声 B . 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发生改变 C . 改变吹哨的力度,音调发生改变 D . 换不同的人吹哨,音色发生改变
7、疫情期间居家线上学习时,小明打开直播软件,没看到老师仅凭声音就知道哪位老师在上课,主要是因为不同人说话声音的(  )
A . 响度不同 B . 音色不同 C . 音调不同 D . 传播速度不同
8、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前来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A . 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B . 马踏在地面上时能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 .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 . 睡在地上能感觉到地面振动
9、下列实验活动,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 . 放在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 . 把一台正在发声的小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声音   C . 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     D .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10、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说明(   )

A . 声速与频率的关系 B . 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C .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 . 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11、下列做法中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     )
A . 建隔音墙 B . 射击时戴耳罩 C . 睡觉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模式 D . 上课时关上教室的门窗
12、甲音叉发声时振动频率为256Hz,乙音叉发声时每分钟振动12000次,则( )
A . 甲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更高 B . 甲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更低 C . 甲音叉发声时振幅更小 D . 甲音叉发声时振幅更大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形可知      的响度大,      音调高。

2、图甲是一种手工乐器,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 “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是由筒内空气      产生的,通过      传入人耳,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      

图片_x0020_100029

3、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

4、2020年5月18日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发生5.0级地震,地震观测站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接收器来测定何时何地、发生了几级地震的,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的,医院里还会利用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5、如图所示,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甲实验      看到,乙实验      看到(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由此分析可知,我们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6、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6.8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能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5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60

0.7

B

 

1.0

C

80

1.2

D

尼龙丝

80

1.2

E

尼龙丝

100

1.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择编号为A、B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格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4)本探究实验中的研究方法是:      
2、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3)如果在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5)以上材料隔音最好的为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知:      

四、计算题(共3小题)

1、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辆是否超速,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算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一辆汽车的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6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1s,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汽车行驶速度不变。求:
(1)超声波信号      (选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到;
(2)第一次超声波信号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3)汽车的行驶速度。
2、蝙蝠可以发出和接收超声波并由此确定猎物的位置。科学家根据这个发明了声呐。声呐不仅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它还可以探测冰山或暗礁的存在。(假设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
(1)在探测某处海洋的深度时,声呐发出超声波后6s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则该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
(2)若探测船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声呐向前发出的超声波信号遇到暗礁10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则接收到信号时暗礁到船的距离是多少?
3、一辆汽车在某一时刻鸣笛,司机在4s后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请你根据所给的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小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复习能力提升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