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上—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6小题)

1、

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 . 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 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 . 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2、地震是地球发生的剧烈振动,而人耳却听不到这种振动的声音,这是由于   

A . 声音不够响 B . 声音是噪声而不是乐音 C . 频率低于20Hz D . 频率高于20000Hz
3、观众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潮,大赛中涉及的下列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
A . 震耳欲聋 B . 闪烁其辞 C . 掩耳盗铃 D . 耳熟能详
4、小华在学习了一章后,总结出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 . 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C .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340m/s D . 声具有能量
5、同学们每天在教室里上课,围绕我们教室里的声现象,正确的观点是(  )

A . 学生课上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这里指的是声音的音调 B . 在椅子的四脚安装上橡皮垫,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 老师讲课的声音以3×103m/s的速度传到学生的耳朵里 D . 有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会发出“吱吱”的刺耳的超声
6、苏州轨道交通正在建设中,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轨交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 . 传播过程中 B . 人耳处 C . 声源处 D . 声源和人耳处
7、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出“声能传递能量”这一性质的是(   )
A . 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 B . 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C . 利用声呐来探测鱼群 D . 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来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听诊器能增大心脏振动幅度,使响度增大 B . 通常女生比男生音调高,是由于女生声带振动比男生声带振动快 C . 在高速铁路和居民区之间设置隔声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听诊器能增大心脏振动幅度,使响度增大 B . 通常女生比男生音调高,是由于女生声带振动比男生声带振动快 C . 在高速铁路和居民区之间设置隔声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听见音乐,说明水能传声 B . 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鼓发声的音色不同 C . 高架路两侧建有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 医学上用超声波检测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1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大 B .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声音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一定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D . 中考、高考期间要求学校周围噪声大的单位停工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12、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


A . 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 . 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 . 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 . 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 “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 . 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14、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了“新时代军乐之声音乐会”,首次采用百名高音礼号和百名军鼓共同演奏号角音乐,乐音回荡夜空,宏伟庄重。下列关于礼号和军鼓产生的乐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礼号发音不需要振动 B . 军鼓的声音属于超声波 C . 两者音色相同 D . 两者传播速度相同
15、2019年10月第二十二届科博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如图是幼教机器人正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 . 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 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D . 机器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16、如图所示,用薄塑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分别划一次,则(   )

图片_x0020_100008

A . 甲图中声音尖利,音调高 B . 乙图中声音尖利,音调高 C . 甲图中塑料梳子的齿稀疏,振动慢,音调高 D . 乙图中塑料梳子的齿稀密,振动慢,音调低
17、养蜂人通过听蜜蜂飞出去和飞回时的嗡嗡声就能判断蜜蜂是否采到蜜,他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 . 响度 B . 音色 C . 音调 D . 音量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电影《2012》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太阳异常活跃,不断向外喷射火焰,如图所示。同时我们可以听到它不停发出的爆破声。上述加点语句中有违背科学的地方,原因是      .

2、双耳效应是指人们依靠听觉能够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回声定位的主要因素是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             的差异.人如果将双眼蒙上,靠听觉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就是因为       
3、“广场舞”在许多地方频频引发争议,只因其响声震天干扰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响声震天”是指声音的      大。针对这种现象,南昌某社区居民在跳广场舞时用无线耳机取代大喇叭,既不耽误锻炼,也除去了扰民的烦恼,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从      减弱的。
4、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二重唱小红和小明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5、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①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      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6、弦乐器的音调高低跟弦的                  都有关。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假如你用声音的速度离开一个正在演奏音乐的大会,你会听到些什么呢?有人说:用声音的速度离开音乐会的时候,我们会在全部时间里听到同一个音,也就是我们出发时在音乐会上听到的那个音.他说的对吗?为什么?
2、小明正在向暖瓶里倒水,这时“妈妈说快要满了,小心!”,请你先回答小明的妈妈是通过听什么听出水要满了的?并说理由。

四、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如图甲所示.


(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3)小明、小华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②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乙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

2、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

(1)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这主要是探究影响声音特性      的因素.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度拔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也不同.这主要是探究影响声音特性      的因素.
3、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 (1)
A . 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 . 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 . 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 . 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响度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      (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      (填“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4、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到的装置。

(1)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      
(2)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弹起。
5、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1)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接下来的操作是      
6、如图所示,利用甲、乙两个音叉及悬挂的乒乓球来探究声现象的相关实验。

图片_x0020_100025

(1)敲响乙音叉,甲音叉也会发出响声,悬挂在线上的乒乓球      (选填“会”或“不会”)弹起,这说明乙音叉通过      把振动传给了甲音叉,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2)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敲击乙音叉,甲音叉旁边的乒乓球      (选填“会”或“不会”)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7、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图片_x0020_100028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声音是由发声体      而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8、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和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的松紧程度一致。

图片_x0020_100029

(1)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该控制琴弦的粗细、      和松紧程度相同,改变      ;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      的关系?
(3)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4)他们还可以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五、计算题(共2小题)

1、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2、人将前后两个声音区别开的条件是:两次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差至少要有0.1s。已知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人能在空谷中听到回声,峭壁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多少米?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沪科版物理八上—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