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物八上 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7小题)
1、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这是因为( )
A . 月球上人失去了听力
B . 真空不能传声
C . 月球上声音传播距离太短
D . 月球上人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B .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它发出声音
C .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 .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如图所示,手放在喉咙处,持续不断地说话,听到声音的同时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此事实说明声音是( )
A . 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C . 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 . 不能通过真空传播
4、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
A . 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 . 声音的速度变小了
C . 空气不再传声
D . 声音强度变弱,我们听不到了
5、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 .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B .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 .
敲击水瓶琴
D .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6、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 . 空气
B . 真空
C . 大地
D . 水
7、小明设计了几个实验,能够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B .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 . 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变低
D . 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用桌子做个小实验.用手轻敲桌子,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能听到敲击声(如图),这声音主要是通过 传到耳朵的;耳朵离开桌面,也能听到敲击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比较两次听到敲击声的大小,可发现声音在 中传播时能量损失比较小。
2、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 。
3、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是我们学习物理常用的方法,我们曾学过的物理量 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来的:“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 物理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4、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5、如图所示,将播放着蜂鸣声的手机用细线悬挂于封闭的玻璃罩内,当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走的过程中,所听到的手机蜂鸣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而 却不能传播声音。
6、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因为喇叭 而产生的鸣笛声,会通过 传到人耳,干扰考生考试。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根据这一现象,请写出两条相关的物理知识。
2、在门窗关闭的教室里说话比在门窗打开的教室说话声音响亮,这是为什么?
3、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当路人问路时,学钓鱼的小儿为何要远远地摆手,不答应呢?请联系所学的声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