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三年中考两年模拟汇编 专题一:光现象、凸透镜成像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9小题)

1、下列光学器具中,能会聚太阳光的是( )
A . 穿衣镜 B . 潜望镜 C . 凸透镜 D . 凹透镜
2、大晴天,城市中大型建筑物外表按上的玻璃幕墙,会产生(   )
A . 噪声污染 B . 光污染 C . 核污染 D . 化学污染
3、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   )
A . 倒立的像 B . 放大的像 C . 缩小的像 D . 虚像
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水面倒影 B . 林中树影 C . 空中彩虹 D . 相机成像
5、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15°,反射角为(  )
A . 60° B . 30° C . 20° D . 15°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清晰的像与该透镜的距离大于25厘米,则物体与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 . 5厘米 B . 15厘米 C . 25厘米 D . 35厘米
7、某发光物置于凸透镜前8厘米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 . 4厘米 B . 5厘米 C . 8厘米 D . 10厘米
8、属于光的三原色的为(  )
A . 黄色 B . 紫色 C . 红色 D . 橙色
9、凸透镜成像,焦距是 10 厘米,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 35 厘米,能成像的性质是(  )
A . 放大实像 B . 放大虚像 C . 等大实像 D . 缩小实像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采用      作为平面镜。如图所示,为了找到虚像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      ;为比较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应将蜡烛A放在      位置多次实验(选填“同一”或“不同”),同时发现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相同”或“不同”)。

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      。已知凸逶镜焦距为10厘米,现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厘米,移动光屏寻找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有一个倒立、      的像(选填“放大”、“等于”或“缩小”)。

3、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增大入射角时,折射角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一束白光由空气射向三棱镜,经三棱镜后分为许多单色光,这叫做光的      现象。
4、白天在电视上收看“空中课堂”时,有时会出现屏幕的“反光”现象,影响收看效果。

①这种“反光”现象是由光的      现象造成的;

②为了避免“反光”现象,除了安装并拉上窗帘外,采用的方式还可以是      。(写出一种即可)采用此方式能避免“反光”的理由是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调整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以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将烛焰与光屏置于凸透镜的      (选填“两侧”或“同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所成的      像最清晰(选填“实”或“虚”),像是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6、如图所示,是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已知AO为入射光线,其入射角等于      度。关于OD的性质,请说出你的观点:      。关于OE,部分同学认为是法线。你支持他们的观点吗?答:       (选填“支持”、或“反对”)。

三、作图题(共7小题)

1、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

2、根据图中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3、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4、根据图中给出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6、在图中根据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置于光具座的B点处,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      ,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      。将蜡烛置于A点,在CD间移动光屏时,可看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实验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厘米。保持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不变,为了得到另一种性质的像,可将凸透镜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2、某小组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的u+v、成像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u+v(厘米)

像与物大小比较

像的虚实

1

60.0

12.0

72.0

缩小

实像

2

50.0

12.5

62.5

缩小

实像

3

40.0

13.3

53.3

缩小

实像

4

30.0

15.0

45.0

缩小

实像

5

18.0

22.5

40.5

放大

实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实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实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实像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a)根据实验序号1~4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u < v。

(2)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3)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u+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推测凸透镜成实像时,u+v存在      (选填“最小值”或“最大值”),且当物距u在      范围内可以找到这个极值。
3、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 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

(厘米)

1

32.0

14.4

3.6

4

19.0

21.1

8.9

2

25.0

16.7

5.3

5

15.0

30.0

16.0

3

22.0

18.3

6.7

6

12.0

60.0

40.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      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3)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物距与像距之和及成像情况,他们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

(a)这么猜想的依据是:      

(b)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      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4、小徐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选取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H为3.00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像高h记录在下表中,为了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h与物距u、像距v之间的关系,还进行了适当的运算,将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最后一例。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厘米)

像距和物距的比值k(k=v/u)

1

60.0

12.0

0.60

0.20

2

50.0

12.5

0.75

0.25

3

30.0

15.0

1.50

0.50

4

18.0

22.5

3.30

1.25

5

16.0

26.7

5.00

1.67

6

14.0

35.0

2.50

(1)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      
(2)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h与像距和物距比值k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      。、
(3)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实验序号6中:像高h      厘米。
(4)小徐在完成上述实验后,认为还可以通过更换或增加实验器材进行拓展探究。

示例:可以用黑色纸片遮挡部分凸透镜,探究遮挡物的形状及大小对凸透镜成像的影响。

请仿照示例写出其他拓展探究方案(一个方案即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上海市三年中考两年模拟汇编 专题一:光现象、凸透镜成像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