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上—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不是放热的是( )
A .
冬天衣服冻干
B .
冬天窗上冰花
C .
冬天草上白霜
D .
压缩乙醚成液体




2、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3、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放热的是( )
A .
湿衣服变干了
B .
冰雪消融
C .
樟脑丸逐渐变小
D .
泼水成冰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
湿手烘干
B .
深秋凝霜
C .
清晨结露
D .
冰雪消融




5、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下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B .
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 .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 .
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6、“农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对农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 . “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 . “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 “三九严寒雾凇开,俗称树挂满江白”,雾凇是凝华现象
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玻璃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说明玻璃是晶体
B . 寒冷的冬天,嘴会呼出“白气”,这是水蒸气汽化而成的
C . 防疫用的消毒高压雾炮车在喷雾消毒时,喷出的“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 . 初冬的早晨,地面会有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遇冷后的凝华现象
8、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板上小水滴不见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B .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 . 干冰能够降温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
D . 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9、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 早春,冰雪融化
B . 盛夏,山间形成浓雾
C . 初秋,田野花草挂上露珠
D . 寒冬,树梢上结了霜
10、关于下列物态变化及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冰雪消融是液化吸热
B .
露珠形成是熔化吸热
C .
大雾散去是液化放热
D .
雾凇形成是凝华放热




11、中国古诗词中涉及很多与物理有关的知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所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 . 升华
B . 凝固
C . 凝华
D . 汽化
12、水是“魔术师”,雨、雪、雾、霜都是水为自然界描绘出的一幅幅壮丽景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 春天的雨是熔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B . 夏天的雾是液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C . 秋天的霜是凝华现象,形成过程需要放热
D . 冬天的雪是凝固现象,形成过程需要放热
13、物质处于A物态时,具有固定的形状;处于B物态和C物态时,具有流动性。对处于C物态的物质进行降温压缩后,也可以使其转变为B物态。下列哪种物态变化为升华( )
A . 物态A变为物态C
B . 物态B变为物态C
C . 物态C变为物态B
D . 物态A变为物态B
14、图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
春天冰雪消融
B .
夏天树叶上的露水
C .
秋天大雾弥漫
D .
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




15、如图所示的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
烘干湿手
B .
哈出白气
C .
霜打枝头
D .
湖面结冰




16、“寒露”和“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下列关于露和霜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 .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 .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熔化形成的
C .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17、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 初春,冰雪消融
B . 盛夏,朝露晶莹
C . 晚秋,霜打枝头
D . 严冬,滴水成冰
18、下列现象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
A .
春天,冰雪消融
B .
夏天,薄雾缥缈
C .
秋天,露珠晶莹
D .
冬天,雾松簇簇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以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曾任临川内史的东晋诗人谢灵运游庐山有诗云:“昼夜蔽日月,冬夏黄霜雪”,霜的形成是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该过程 热(选填”吸”或“放”)。
2、南极地区是冰的世界,虽然这里降水量很小,但是空气却很湿润,这是因为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升华过程要 热量。《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的一种物态变化是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3、在少雨干旱的季节,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必要时可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迅速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4、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 (填“露”“冰”或“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5、物理课堂上,小金老师让学生观察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奇特现象。她将干冰放入试管,将气球套在试管口上,过一会儿看到气球被充气,越来越大,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一段时间发现试管壁外面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试管外壁结霜的现象说明干冰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6、在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展示的一件冰雕作品,如图所示。该冰雕作品连续放置在-20℃的气温下,过一段时间后,其体积和质量会逐渐变小,这是因为该冰雕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7、为了保证质量,新冠肺炎疫苗要在一定的冷冻条件下进行生产、运输、贮存,即所谓冷链。冷链中贮存疫苗的冰箱内形成霜的过程叫 (选填“升华”、“凝华”或“凝固”),该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8、瑞雪兆丰年。2018年元月,安徽多地普降瑞雪,雪形成是空气中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
2010年1月3日,北京市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第二天,我们在小红家的窗玻璃上拍到了美丽的“冰花”,如图所示.请问这美丽的“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室内表面上形成的还是窗玻璃的室外表面上形成的?请你解释“冰花”是怎么形成的.
2、物理课上研究物态变化时,王老师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人易拉罐中,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气”,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白气”和霜的成因。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霜”形成的条件是 和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 。
2、小旋同学把4、5块干冰一起放入水槽后,产生大量气泡,水面上方及水槽上方弥漫大量的白雾,如图所示。
(1)水槽中的水沸腾了吗? 。
(2)干冰在水中发生哪种物态变化? 。
(3)白雾是如何形成的? 。
(4)水面上方的白雾是向上飘,还是向周围下沉? 。